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法律文化建设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s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同时全会还首次提出了“全民守法”的概念,这实际上是对培育和推进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梳理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法律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延安时期新民主主义法律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现今推进法治中国的建设,应该会产生诸多的裨益。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实践探索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培育和推进新民主主义的法律文化建设。论文以此为核心,首先从‘抗日救亡到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时代大背景出发,立足于边区的社会现实,释明了新民主主义法律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继而梳理了延安时期中共法律文化建设的理论渊源,明确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近代西方法律思想、苏联及中共苏区法制建设的经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以及国民党政府相关的法律法规均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新民主主义法律文化的理论渊源。依照通常理解的法律文化的外延,论文将延安时期的法律文化建设解构为“隐性的法律文化”建设和“显性的法律文化”建设。前者主要是指对显性制度建设具有指导性并引领性之法律思想、法律意识的形成;而后者主要是指延安时期外显的法律制度与组织机构建设。其中隐性法律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选取有代表性的领导人、法律工作者以及边区民众这三种法律文化建设主体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识予以彰显;显性法律文化建设则是通过对边区司法机构、司法制度及各类法律法规的动态发展状态予以体现。在概括界定延安时期隐性、显性法律文化建设内容的基础上,论文明确了新民主主义法律文化的性质,阐明了新民主主义法律文化的阶级性、人民性、开放性及进步性的四个典型特征。进而通过总结归纳进一步分析论证了‘党的自身建设’、‘专业队伍的培养和储备’以及‘中国化道路’这三种新民主主义法律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历史是为了知其所以然并在掌握一定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知古鉴今,助益当代。因而,论文的最后一部分拉近历史与现实,结合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探讨了延安时期中共法律文化建设的历史价值和当代启示。
其他文献
习近平立德树人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我们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宝贵经验,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
搜集了青岛市近二十年的铁路客运量统计数据,运用指数平滑法对青岛火车站客流量进行预测,通过二次指数平滑预测出五年后青岛火车站的客流量,为青岛火车站运营组织工作提供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于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思想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新课改的一大亮点,它有助于拉近学生与他人及社会的距离,增强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本文分析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及途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当前还存在着激励机制不完善、创业氛围缺乏、实践操作平台不完备和指导性教育理论不足等问题,在众创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把握国家给出的'大众
采用YJK软件,分别用刚性板和弹性板模拟楼板,计算结构的地震内力,分析柱节点核芯区剪力和梁端弯矩。研究表明:采用弹性板计算的地震内力结果小于采用刚性板计算的结果,提出楼
为了明确我国不同地理种群福寿螺对温度的耐受性,特选择在室内控温条件下,研究高温和低温胁迫对不同地理种群福寿螺生长及生存的影响。结果表明,经36℃和39℃温度处理后,各地
伴随着三次产业革命的到来,特别是互联网经济的开展,信息技术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源泉。目前,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及就业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