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分子在Au/Pd(金/钯)双元合金团簇上吸附及氧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ddddddddddzz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相催化剂中, Au催化剂具有独特的性质,它能够在低温下催化氧化CO。因此,在环境保护、汽车尾气处理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与一元金属催化剂相比,双元合金催化剂具有更多的自由度,可能有更好的催化性质。本文运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CO在Au、Pd团簇及Au/Pd双元合金团簇上吸附及氧化特性。第一性原理计算是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DMol3程序包来完成。首先研究了Au/Pd团簇的构型,找到了AumPdn(m+n=26)团簇的最稳结构。吸附是CO在催化剂上氧化的关键一步,所以我们研究了O2、CO在Au、Pd及Au/Pd团簇上的吸附情况。通过计算发现,当团簇的原子个数大于2时,O2在一些Au/Pd合金团簇上的吸附能比在Au、Pd团簇上要大,在吸附的过程中电荷从团簇转移到O2上来活化O2。对于CO在Au、Pd及Au/Pd团簇的吸附,当团簇原子数n≤4时,CO在Au, Pd及Au/Pd团簇上的吸附能大小为Ead(Au)<Ead(Au/Pd)<Ead(Pd);当团簇的原子个数n>4时,CO在一些Au/Pd团簇上的吸附能最大。CO在Au/Pd合金上的吸附能比在一元Au、Pd团簇要高,这是Au与Pd两种过渡金属相互协同的结果。接下来以Au3、Pd3及Au2Pd团簇为模型,研究了CO在Au、Pd及Au/Pd团簇上的氧化情况。计算发现CO在Au2Pd团簇上的氧化势垒比在Au3和Pd3团簇上要低,这说明Au/Pd合金催化剂比一元Au、Pd催化剂具有更好的催化氧化CO的性能。最后,研究了H2O分子在Aun(n=18)团簇上的单独吸附及O2与H2O的共吸附。计算发现,当O2与H2O共吸附时,O2的吸附能比O2单独吸附时的吸附能要大。这说明了H2O能促进O2在Au团簇上的吸附。通过Mulliken电荷分析发现,H2O吸附在Au团簇上时,电荷从H2O转移到Au团簇上。与O2单独吸附相比,O2、H2O共吸附时有更多的电荷转移到O2上。另外还研究了S原子掺杂对CO在Au团簇上吸附的影响。计算发现,CO在AunS(n=16)团簇上的吸附能比在金团簇Aun(n=16)上的吸附能要高。这说明掺杂S原子能促进CO在金团簇上的吸附。
其他文献
档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象征,它作为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载体,将具有人文关怀和文化特质的历史气息传达给人类,指导着国家、组织和个人进行社会各项的活动。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践行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档案馆又是高校育人与发展的重要部门,为民之所望,为档之所向,积极主动地为高校服务,从根本上满足利用者的需要是高校档案服务的重要目标,因此需要对高校档案馆服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科
目的:探讨洛铂单药小剂量周方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入组患者先行紫杉醇联合洛铂诱导化疗2个周期,再予适形调强放疗进行治疗,5次/周,共6周。行根治性放疗的同时,每周给予洛铂10mg/m2同步化疗,放疗开始后每周一次,直至放疗结束,连续同步化疗6周。观察记录同步化疗后的毒副反应和评估放疗后3个
对以化学专业为基础开设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发展水平和实验教学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探讨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以华南师范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多层
目的:探讨张家口地区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年龄对AMI治疗现状的影响,为制定改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1.制定急性心肌
通过分析热处理工艺、元素含量、晶体取向性以及温度和应力对蠕变性能的影响,得出任何1种影响合金蠕变性能的因素其实质都是改变了合金的微观组织,并最终反映到γ′筏形的完
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动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的改善,要求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投放力度,也对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L银行J分行是一家中型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两年来,L银行J分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量迅速增长,但该行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质量较差,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八要素为基础,构建了适用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
《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整体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结合职业岗位需求,以工作过程为主导,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重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
<正>秋香鹤顶兰是广州市园林科研所的科研人员于1986年来采用人工杂交授粉及无菌播种技术培育出来的一个新品种。该品种经过多年的无性系检验,其遗传性状稳定,个体差异小,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