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应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过程中血流灌注量的变化,结合肌电图与临床症状、体征,明确针刺治疗效应,并据中医理论探讨其治疗机理,为临床上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客观支持,为评价临床疗效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在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就诊的顽固性周围性面瘫患者,依据辩证分为三组,每周3天治疗(每天1次),隔天休息1天,治疗期为1个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的面部血流灌注量、电生理,采用面神经功能评价计分表对治疗前、治疗1个月病例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和记录。评价三类指标的相关及准确性。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来分析数据。结果:1、治疗前,对各证型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电生理、面部血流灌注量不对称性值等方面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治疗过程中,将三组患者针刺前、针刺后10分钟的血流灌注量不对称性值(Pr)作比较,P<0.05,表明治疗前与针刺后具有显著性差异。3、在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一个月后,三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P<0.05,表明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具有显著性差异。三组患者在针刺治疗一个疗程后的面神经评分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明三组在治疗后疗效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在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一个月后,患者口轮匝肌波幅与治疗前相比,P<0.05,表明治疗前与治疗后的具有显著性差异。在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一个月后,将三组患者的血流灌注量不对称性值与治疗前作比较,在眼区、面颊区、下颌区血流灌注不对称性值与治疗前相比,除气虚血瘀组的眼区Pr值,均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4、在针刺治疗顽固性面瘫一个月后,将患者面神经功能评分、眼轮匝肌波幅、口轮匝肌波幅及面部三个区域的血流灌注不对称性量做相关性分析,面神经功能评分与眼轮匝肌波幅、口轮匝肌波幅、面颊区及眼区血流灌注不对称性值显著相关,与下颌部血流灌注不对称性量无显著相关。5、整个治疗过程中,病例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等级为1级。结论:通过以上研究,笔者认为,针刺能够有效地治疗顽固性面瘫,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从评估标准方面,电生理指标作为常用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具有评估可信度。激光散斑技术可即时反应针刺增加局部血液灌注量的效果,客观说明了针刺治疗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面神经恢复,在面瘫的早期治疗中,有一定的评估作用,对顽固性面瘫的疗效评价亦有一定的可信度,可考虑作为临床评估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