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桑螵蛸,《中国药典》2005版收载的中药,中医临床常用的补肾止遗药,多用于小儿遗尿证和尿失禁的治疗。本课题拟在桑螵蛸原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团螵蛸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其抗利尿药效、化学成分、盐炙工艺及质量标准进行全面的研究。材料与方法:材料:桑螵蛸药材购于辽宁本溪,经辽宁中医药大学翟延君教授鉴定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的干燥卵鞘,习称“团螵蛸”。方法:1、通过建立大鼠水负荷尿多模型,以大鼠给药前后0-5小时内尿量体重比为指标,考察生、制桑螵蛸以及桑螵蛸70%乙醇提取物的不同溶剂萃取部位的抗利尿作用,并进行比较研究。2、通过GC-MS、TLC、HPLC法对生、制桑螵蛸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并通过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手段相结合,对桑螵蛸的抗利尿药效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3、以自制的酪氨酸和1-(3,4二羟基苯)-2-乙酰氨基-乙酮作为指标性成分,采用正交设计和HPLC法优选桑螵蛸的盐炙工艺。4、采用薄层色谱法和HPLC法,制定桑螵蛸的质量控制标准。结果:1、在固定药材来源、炮制方法、大鼠抗利尿药理模型的基础上,来研究生、制桑螵蛸的急性毒性和对水负荷大鼠尿量的影响。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在给药15天后生、制桑螵蛸高剂量组均表现出抗利尿作用,其中大鼠在给药后0-1小时和1-2小时之间尿量降低明显,0-1小时生品、蒸制品、盐炙品的降低率分别达到了41.12%、69.76%、65.11%。桑螵蛸70%乙醇提取物的不同溶剂萃取部位抗利尿作用研究结果显示:正丁醇萃取部位和水层对水负荷大鼠尿量有显著影响,同模型组相比尿量降低率分别达到了69.95%、64.22%,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部位及水层是桑螵蛸抗利尿的主要药效部位。2、运用GC-MS、TLC、HPLC法对生、制桑螵蛸的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研究。图谱对比结果表明,并未发现有新的成分产生,只是某些成分在含量上有一定的改变。从桑螵蛸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九个化合物,分别是: 1-(3,4二羟基苯)-2-乙酰氨基-乙酮、酪氨酸、氰尿酸(tricyanic acid)、尿嘧啶(uracil)、对苯二酚(hydroquinone)、2, 2’-联苯二甲酸、胡椒酸( pileric acid )、3-氨基哌嗪-2,5-二酮(3-aminopiperazine-2,5-di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九个化合物均为从桑螵蛸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3、以自制的酪氨酸和1-(3,4二羟基苯)-2-乙酰氨基-乙酮作为指标性成分来考察桑螵蛸的盐炙工艺,选择加盐量、闷润时间、炒制温度、炒制时间4个因素,用L9(34 )正交设计表,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对桑螵蛸进行盐炙工艺优选。结果表明炒制时间对桑螵蛸中酪氨酸和1-(3,4二羟基苯)-2-乙酰氨基-乙酮含量影响显著,优选出桑螵蛸的最佳盐炙工艺为:每100kg桑螵蛸,加盐量2.5kg,加水30L ,闷润1 h,在100℃下炒10min。4、以自制酪氨酸和1-(3,4二羟基苯)-2-乙酰氨基-乙酮为指标性成分,对桑螵蛸的质量进行综合考察。通过对十五个不同地区收集到的桑螵蛸的水分、总灰分及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浸出物的测定等,初步制定了桑螵蛸的质量标准。结论:1、桑螵蛸盐炙品与生品相比,具有显著的抗利尿药效作用,连续给药15天侯,0-1小时尿量降低率达了69.76%。2、桑螵蛸的主要药效部位为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层及水层。3、盐炙桑螵蛸的最佳工艺为:每100kg桑螵蛸,加盐量2.5kg,加水30L ,闷润1 h,在100℃下炒10min。4、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综合分析,暂定其质量标准如下:桑螵蛸水分不得超过13% ,灰分不得超过10%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超过1% ,水浸出物不得低于9% ,乙醇浸出物不得低于11%,指标性成分酪氨酸含量不得低于0.1494%,1-(3,4二羟基苯)-2-乙酰氨基-乙酮含量不少于0.0045%,该标准为桑螵蛸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