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运用Cathepsin D抑制剂pepstatin A对其进行干预,检测Cathepsin D和pMLK3的蛋白表达变化,探讨Cathepsin D与MLK3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为研究溶酶体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凋亡提供新的探索,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新的治疗靶点。方法67只清洁级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体重280±20g,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ham,n=7),模型组(M,n=30),干预组(I,n=30):于再灌注前及再灌注后每12h腹腔注射溶酶体Cathepsin D抑制剂pepstatin A2ml/100g(而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于相应时间腹腔注射生理盐水2ml/100g)。其中模型组和干预组又分为2小时组(M-2h,n=6;I-2h,n=6),6小时组(M-6h,n=6;I-6h,n=6),24小时组(M-24h,n=6;I-24h,n=6),48小时组(M-48h,n=12;I-48h,n=12)。应用改良的Long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小时后恢复再灌注,使用Longa’s的5级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使用TTC染色法、TUNEL凋亡检测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脑梗死体积、细胞凋亡数量、CathepsinD与pMLK3的表达变化。结果1.模型成功率76.14%;模型组48小时相对脑梗死体积为37.36±1.44%,干预组48小时相对脑梗死体积为27.49±2.30%。2.假手术组脑组织未见梗死灶,模型组和干预组缺血侧皮质及皮质下可见白色梗死灶,但干预组48小时相对梗死体积较模型组减少(p=0.000),且干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模型组也得到明显改善(p<0.05)。3.大鼠脑缺血侧皮质区,假手术组凋亡细胞很少,模型组2小时可以观察到凋亡细胞,6小时、24小时、48小时呈上升趋势(p<0.001);干预组2小时凋亡细胞较模型组2小时无显著改变(p=0.127),干预组6小时、24小时、48小时观察到的凋亡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4.大鼠脑缺血侧皮质区,假手术组可见少量Cathepsin D的表达,模型组Cathepsin D的表达在再灌注2小时、6小时、24小时呈上升趋势,24小时达高峰,48h组较24h组有所下降,但仍居高水平,均比假手术组高(p=0.000);干预组各时间点Cathepsin D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00)。5.大鼠脑缺血侧皮质区,假手术组pMLK3少量表达,模型组pMLK3的表达在再灌注2小时即有大量表达,于6小时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均高于假手术组(p=0.000);干预组各时间点pMLK3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1.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溶酶体Cathepsin D可能通过上调MLK3的磷酸化而介导神经细胞凋亡。2.Pepstatin A可能通过抑制Cathepsin D而下调MLK3的磷酸化活性表达,从而减少细胞凋亡,减少脑梗死体积,起到神经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