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西安市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空间结构不断重构,从而引发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也在被不断重构。在此过程中,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的“错位”及“非耦合”状态日趋凸显,导致城市贫困群体在空间层面的权益逐渐被边缘化、新城市贫困空间更趋破碎化和复杂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与新城市贫困群体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不断涌现。因此,在城市空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考虑新城市贫困空间的发展需求,促进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有序协调发展,成为西安市实现和谐有序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我国的老工业基地、西北第一大城市西安市为实证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调查法、ArcGIS9.3软件空间分析方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格局及机制进行研究。在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和城市空间发展水平演变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定量测度指标体系,对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格局进行了分析,从二者耦合角度系统分析了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机制,针对二者的“非耦合”问题提出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调控对策。基于上述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是新城市贫困问题研究的新思路。国内外学者在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研究为本文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国内外对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互动关系关注不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迫切需要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走向融合,必须从空间耦合角度出发,实现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协调、有机“融合”,进而有效缓解新城市贫困问题。(2)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格局与城市空间发展水平格局分异明显。1990-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主要由在职低收入人员、下岗和失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口中的贫困人员以及退休人员和无业人员构成;1990-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人口总量呈现一定的上升态势,但新城市贫困程度有所下降;1990-2013年新城市贫困人口由内城向远郊呈现逐渐扩散趋势,相对集中分布于旧城区和城市边缘地带的街道。1990~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程度在空间上呈现非均质分布状态,总体由“圈层放射+局部嵌套”向“整体破碎+局部集聚”演变;1990~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类型区呈现“放射性嵌套”分布格局;重心分析表明1990-2000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程度重心稍偏西南迁移,2000~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程度重心稍偏东北迁移,移动距离和速度差异较大;新城市贫困人口特征表现为男女比例相差不大、有年轻化趋势、户籍以本地为主、学历偏低、呈现由在职低收入人口为主体向非在职贫困人口为主体转变趋势、住房以租赁为主;1990-2013年西安市城市空间综合效益空间格局有明显分异,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分布状态;重心分析表明1990~2000年和1990-2013年西安市城市空间综合效益重心分别发生了稍偏西南和稍偏东北迁移的发展趋势,移动距离和速度差异较大。(3)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作用比较明显且格局分异显著。1990-2013年总体上呈现贫困程度越重的街道综合效益越低的特征;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表明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存在较高关联,耦合关联类型以较高关联为主;1990年、2000年和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度分别为0.7890、0.8054和0.6649,可见耦合度先增大后变小,表现出一定的波动性,表明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交互耦合的紧密性和阶段差异性,耦合度空间分布异质性特征明显。虽然高水平耦合类型区的数量有所增加,但拮抗耦合类型区和低水平耦合类型区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可见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调控比较迫切;1990年、2000年和2013年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地域类型均划分为6类,分析表明1990年、2000年和2013年这3个时间断面耦合地域类型差异较大。(4)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格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格局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社会结构的制约作用、体制改革的促动作用和城市规划的导向作用等。(5)西安市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调控应从城市空间优化和新城市贫困空间治理两方面入手。为了实现促进城市空间优化、切实保障新城市贫困群体空间利益、提高新城市贫困空间与城市空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等耦合调控目标,从两个方面提出耦合调控对策:第一,通过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开发混合型居住空间和制定微观层面社会空间规划等措施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第二,从政府主导、企业帮扶、社区支持、社会参与和个人提高等5个方面积极治理新城市贫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