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私下和公众场所中所持有的道德观点和行为是否一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件事。Haley和Fessl(2005)使用注视眼作为社会监视线索,研究注视眼对慷慨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声誉机制,认为注视眼条件下慷慨行为的增多是由于人们对声誉的关注引起的。Bateson等人(2013)在研究中观察到了一种规范效应(规则心理)——注视眼使人们增强行为更亲社会、独立于当地社会规范的动机,也就是说基于“注视眼”的现实世界干预措施在当前不规范亲社会性的环境中可能有效。Bourrat等人(2011)首先将注视眼效应引入道德范畴,提出注视眼启动提升道德判断的苛刻性并支持声誉机制。同时很多研究并没有发现这种注视眼效应,无法重复以往实验研究结果(Northover et al.,2017)。为了探讨注视眼与个体道德观点和行为的关系,本研究从道德伪善的两个层面(人际关系层面和个体层面)考察注视眼对道德伪善的影响。由于以往许多复制性研究无法成功复制以往的实验结果,因此实验1首先复制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个实验。我们假设注视眼图片启动提升了道德判断的苛刻性。结果表明在注视眼图片启动条件下,被试对他人的道德判断分数显著高于被试对自己的道德判断分数。我们从实验1的实验材料选用中发现,道德判断材料为反社会型道德困境故事。Wark和Krebs(1996)认为人们会对不同类型的道德困境故事做出不同的道德判断,因此在实验2中,我们将道德困境故事类型作为一个变量,假设注视眼与道德判断的关系会受到道德困境故事类型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不同条件下,被试的道德判断受到道德困境故事类型的影响。实验1和实验2主要考察注视眼对人际关系层面道德伪善的影响,实验3考察注视眼的个体层面道德伪善的影响。我们假设注视眼图片启动可以抑制个体层面的道德伪善。结果发现被试的态度受启动条件的影响不显著,但被试的行为显著受到了启动条件的影响,注视眼启动抑制了个体层面的道德伪善。本研究试图探讨启动条件(注视眼图片启动和中性图片启动)对人际关系层面和个体层面的道德伪善的影响;行为主体对人际关系层面道德伪善的影响。根据以上研究得出结论:1.人们在对人际关系层面的道德伪善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受到行为主体和道德困境故事类型的影响。2.在注视眼的影响下,对于反社会型道德困境故事和亲社会型道德困境故事,被试对自己的判断分数低于对他人的判断分数,出现了道德伪善逆转现象。3.注视眼启动组被试相对于中性图片启动组被试,倾向于做出道德行为,也就是说,注视眼使人们的行为更加亲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