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迁移(Electromigration)是电流驱动的物质传递过程,它是造成凸点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今随着器件小型化的趋势,凸点的特征尺寸急剧降低,其电流密度显著上升,且平均电流密度值已达到凸点电迁移发生门槛值(104A/cm2),因此对凸点电迁移行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Cu6Sn5相作为Sn/Cu界面最常见的金属间化合物(IMC),其电迁移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深入分析凸点的可靠性问题。为此本文以Cu6Sn5相为例,选取Sn3.0Ag0.5Cu和Sn0.7Cu钎料制备的无铅搭接焊点,通过时效、恒温以及油浴通电进行原位和非原位电迁移实验,并对焊点界面Cu6Sn5相的电迁移行为进行系统的研究。通过对四组非原位电迁移实验现象的观察并结合K. N. Tu关于Cu6Sn5相的电迁移动力学模型,总结出电迁移过程中阴/阳极界面处Cu6Sn5相层的演化机制。其中,阴极处Cu6Sn5相层会随着通电时间的增加而迅速减薄,当Cu6Sn5相层完全消失之后,界面会随着通电时间的延长重新生长出新的层状Cu6Sn5相层;阳极处Cu6Sn5相层会始终随着通电时间的增加持续增厚,并且电流密度越大Cu6Sn5相层的生长速度越快。通过对电迁移过程中阴/阳极界面组织形貌和晶粒取向的研究,本文归纳出电迁移过程中Cu6Sn5晶粒的生长行为,发现了Cu6Sn5相对于Cu焊盘的消耗具有阻碍作用,而且不同形貌的Cu6Sn5相对Cu焊盘的保护效果也不相同;提出了在电迁移过程中阴极界面Cu6Sn5相的晶粒剥离机制以及阳极界面Cu6Sn5相的形核与长大机制,确定了Cu6Sn5相的晶粒剥离机制是导致凸点阴极界面电迁移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还研究了钎料中Sn的晶粒取向以及晶粒旋转对界面Cu6Sn5相的生长产生的影响,发现了当Sn晶粒c轴方向沿着电流方向时电迁移的速度最快,当Sn晶粒c轴垂直于电流方向时电迁移的速度最慢,而且Sn晶粒会随着通电时间的增加逐渐旋转至阻碍Cu原子迁移的方向。在原位实验中,本文还发现了原位试样焊点表面出现应力纹和滑移带现象,并认为这是Sn晶粒发生了晶粒旋转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