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山东半岛中部潍坊市临朐县一个普通村庄——S村为例,运用社会学的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对该村近60年来的婚姻支付变迁状况进行了考察。已经内化到农民思想、行为之中的婚姻支付,是反映农村社会文化变迁的一面“镜子”。婚姻支付是既受社会结构制约又体现参与者能动性的动态实践过程,本研究通过对婚姻支付实践进行历时性考察,揭示农村社会文化的变迁过程,探寻乡村生活的变迁。本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60年S村婚姻支付变迁。在时间维度下,针对不同的婚姻支付参与人——婆家及新郎、娘家及新娘,具体从基础性经济支付、行为性支付、信仰性支付、工具性支付四方面呈现婚姻支付变迁的轨迹;其次是婚姻支付变迁中的冲突与调适。婚姻支付的变迁易引发参与人的相互碰撞和冲突,这些冲突在父辈间、父辈与子辈间、子辈间都经常存在着。面对冲突,参与人并非消极地面应对,而是积极调适自身行为。“媒人在场”和“恋爱支付抵减婚姻支付”是婚姻支付参与人的变通策略。此外,婆家及新郎资源、娘家及新娘资源、新娘新郎感情三因素是隐藏在婚姻支付参与人背后的冲突调适的行动支撑,且新郎新娘的感情因素在这个行动框架内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最后是婚姻支付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子辈因素、父辈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相互交织影响着婚姻支付变迁。子辈在社会流动加速和女性资源缺乏两因素的推动下,婚姻支付行为发生变化。收入和家庭规模的不断改变影响着父辈的婚姻支付行为。同时,参照群体和大众文化影响子辈和父辈婚姻支付行为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透视S村的婚姻支付实践,得出以下结论:伴随着社会变迁,婚姻支付的额度增加,婚姻支付的形式日益货币化,娘家的投入不断强化,娘家从提供“间接嫁妆”转变成了提供“直接嫁妆”。婚姻支付流向由以往单向的不平衡的流转模式逐渐转变成了双向的较为平衡的模式,即由婆家向娘家单方面流动,转变为婆家、娘家双方共同资助新家庭的方式。婚姻支付变迁的过程也是新娘和娘家地位上升的过程。婚姻支付的变迁是各方不断博弈调适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子辈力量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