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沙尘暴连续袭击华北地区及首都北京,乃至江南水乡,甚至韩、日及太平洋彼岸,而且越来越频繁,引起国人及周边国家的重视。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的生态屏障,处于农牧交错带中段的阴山北麓正处于华北和北京的上风向,是内地尘暴的一个主要加强源区。这一地区的荒漠化势头如得不到遏制,将进一步向南发展,北京和华北的春天就将很难消除黄尘,重见蓝天,由此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本文在分析、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遵循生态演替规律和地域适应性原则,通过实地考察、试验观测和系统分析等多种方法,对造成该地区风蚀荒漠化的深层次因素进行剖析,进行风蚀荒漠化现状调查;调查风蚀荒漠化造成的生态和经济后果,得出改善生态环境是防治风蚀荒漠化的前提和基础,因地制宜实施保持性耕作技术是重建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据此,在阴山北麓地区,根据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和现有的种植结构的实际情况,结合生态恢复原理,分别实行坡耕地改造及不同类型的带状间作保持耕作模式,探索合理的有效控制冬春农田、草地风蚀和保蓄土壤水分的作物带宽、灌草带宽,提供后山风蚀荒漠化治理和生态恢复的具体措施和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的气候条件对造成风蚀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年平均气候侵蚀力为154.5,属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侵蚀力水平强的地区,超过风蚀气候侵蚀力“极重”级(C≥100)的分级标准。在季节上的气候侵蚀力分析,春季最强为80.3,以下依次是冬季38.7、夏季18.9、秋季16.6。在丘陵区,以丘陵为单元的防风蚀治理模式概括为“草业冠、粮缠腰、树封沟”或“草业冠、等高田、生态沟”。等高田比未改造顺坡地可以有效加大地表粗糙度,降低近地面5cm 风速42%,风蚀量降低30%。在阴山北麓地区的南部,年降水量平均为350~400mm,土层深厚,土地利用应以农为主。种植业采取小麦等条播作物留茬与马铃薯等穴播作物带状间作的防风蚀模式。该模式的留茬地相对传统秋翻裸地,不仅近地面5cm 平均风速降低53.2%,不同带宽模式风蚀量平均减低72.3%,而且减缓了地表的粗化程度,>0.01mm 的土壤颗粒是对照裸地的29%;减少了土壤养分的流失,主要养分比对照裸地增加11.8%~72.9%;兼有聚雪增墒效果,0~30cm 土层含水率平均增加55.1%;在作物生长期间,可相对保持土壤中水分。此外麦薯带状留茬间作有利于增大小麦的边行效应,提高单产,小麦较单一种植增产0.8%~25.1%,马铃薯增加4.3%~11.6%;而且土地利用率平均提高11.2%。在阴山北麓地区的中部,年降水量平均只有280~350mm,风蚀沙化已相当严重,应控制耕作,鼓励农民种草,耕作种植模式应以粮草带状间作为主。该模式可有效增加地表粗糙度,比对照裸地平均降低近地面5cm 风速31.6%,风蚀量平均降低79.4%;减缓地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