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促使国际上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截至2016年,中国汉办(中国国家汉语国际委员会办公室)在与134个国家的各个大学合作支持下,共创建了500所孔子学院。因孔子学院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国家自2006年以来启动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简称为IVCTs)项目。身处异国他乡从事汉语教学的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如何面对和适应异域文化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在当前较权威的跨文化适应曲线、适应策略理论关照下,聚焦于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的跨文化适应状况,力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在泰国跨文化适应状况如何?是否存在不适应现象?(2)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在泰国文化语境下采取了哪些适应策略,成效如何?(3)影响适应的因素有哪些?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这种方法能够对研究对象在跨文化适应中独特的内心体验进行深描,有助于跨文化适应行为和意义建构具有解释性优势,再现跨文化适应中的生命互动过程。本文的研究工具包括调查问卷和两次半结构深度访谈,对在泰国宋卡王子大学从事国际汉语教学的六名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进行了为期十个月跟踪调查,并对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和主题归类。研究结果显示,受试者的适应过程呈现了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在泰国的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跨文化适应主要可以归结为社会适应及人际交往适应两大方面,受试者在这两个方面的适应逐渐走向顺畅。一方面,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在家居礼仪、饮食习惯、工作常规、服装习俗和交通出行等方面的社会适应由最初的不适转向适应;另一方面,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在人际交往的跨文化适应在沟通技巧的选择、交流对象的相处等方面也都较顺利。第二,受试者的跨文化适应经历了一个从刚到异国他乡时的兴奋与惊惶失措到最终的完全适应,这个适应过程和U型适应曲线相契合。第三,受试者主要采取了综合性的适应策略,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强化其任教所在国的语言和文化的学习;其次,充分利用当地社交网络工具;再次,加强其任教所在地人们的交流;最后,持有一种开放而积极的文化宽容态度。第四,受试者在泰国的跨文化适应走向顺畅得益于其对泰国文化知识的增长、理解及接受;另外,受试者作为汉语教师的受尊重身份也有助于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