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桂叶精油的分离组分对蚊虫的生物活性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y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和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为我国常见的吸血蚊虫,传染多种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植物精油富含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环保、低毒、易降解及蚊虫对其抗性小等特点。因此,采用植物精油防蚊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采用减压精馏分离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叶精油得到六个组分,采用浸液法,研究了天竺桂叶精油和六个组分对白纹伊蚊和致倦库蚊IV龄期幼虫和蛹的毒杀活性;利用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试天竺桂叶精油及六个组分对成蚊的熏蒸活性,用GC-MS定性分析精油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如下:天竺桂叶精油对白纹伊蚊/致倦库蚊IV龄期幼虫及蛹的24 h毒杀LC50值分别为:75.02/84.4 μg·mL-1和80.17/86.62 μg·mL-1。一号至六号组分对白纹伊蚊IV龄期幼虫及蛹的24 h毒杀LC50值分别为:35.39/41.54、38.36/52.50、38.82/45.24、 79.49/88.82、78.24/137.13、80.24/90.36μg·mL-1,对致倦库蚊IV龄期幼虫及蛹的24 h毒杀LC50值则分别为:50.83/60.30、51.30/56.12、60.33/71.39、81.36/84.66、 82.63/90.35、140.04/381.25 μg·mL-1。其中一号至三号组分的毒杀效果比四号至六号组分的毒杀效果好,一号至三号组分对蚊虫的毒杀效果优于天竺桂叶原油,四号组分至六号组分比天竺桂叶原油效果弱。三角瓶密闭熏蒸法测定天竺桂叶精油、一号至六号组分熏蒸白纹伊蚊/致倦库蚊成蚊24 h的LC50值分别为25.44/31.08μg·cm-3、15.63/20.39 μg·cm-3、 16.77/21.68μg·cm-3、18.65/25.34 μg·cm-3、29.35/30.46 μg·cm-3、41.99/42.32 μg·cm-3、33.97/45.63 μg·cm-3,其中一号组分的熏蒸效果最好。经GC-MS对天竺桂叶精油及六个组分进行定性分析,天竺桂叶精油共鉴定出39种化合物,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茨醇(Borneol)为32.51%,其次是桉叶油醇(Eucalyptol)含量为16.91%,p-伞花烃(p-Cymene)含量为7.75%,α-松油醇含量为5.32%,α-水芹烯含量为3.61%,(1R)-(+)-α蒎烯含量为3.24%,D-柠檬烯含量为3.03%;一号组分和二号组分共有7种主要化合物,三号主要含有8种化合物,四号组分和五号组分含有5种主要化合物,六号组分主要含有4种化合物。六种组分共有的成分有:桉叶油醇和(1R)-(+)-α蒎烯。在压强为0.090Mpa下持续精馏20 min得到的一号组分对蚊虫生物活性最高,与其含有的化合物D-柠檬烯、叔丁基苯和α-水芹烯相对含量高有关,此外,茨醇、桉叶油醇、α-蒎烯对蚊虫具有生物活性。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天竺桂叶精油中具有大量生物活性物质,对天竺桂叶精油分离技术进行优化,获得更高纯度组分,筛选高效杀虫活性物质,对植物源杀虫剂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其他文献
作为传统技艺的砀山唢呐,能够在繁荣当地文化资源的同时得到传承发展,本文从实地调查出发,就砀山唢呐技艺的在地性传承现状做了研究。田野调查发现随着市场多元化发展,作为国
为开发适用于工业生产的新型酶制剂,以实验室自主构建的基因工程菌所产的新型海洋耐高温酸性α-淀粉酶为液化酶,以玉米淀粉液化后的DE值为指标,研究影响玉米淀粉的液化的因素
目前GPS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监控运输中的物流车辆定位,因为路况环境复杂,GPS系统直接传回的信息无法记录运输中车辆的真正行驶行为。本文以运输司机的行驶行为为研究对象,借
1.现有技术缺陷 传统的金属棒料断截,多采用弓锯、带锯、锯片铣刀在铣床上的锯截;冲床、剪床的剪截;气割、电热等的熔截以及为降低强度将钢材棒料加热后剪截的热截。
内蒙古哲斯敖包茅口期发育典型的生物礁.礁体呈东西向展布,在空间上可明显地划分出后礁相、礁核相及前礁相.礁核相包括礁坪带、礁冠带和礁前缘带.各相带相互位置关系表明当时
目的:通过对人群进行包虫病筛查分析,阐明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包虫病的流行状况和分布特点,为该地区包虫病的健康宣教及进一步的防控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
1999年在<沉积学报>发表了"大连地区前寒武纪沉积岩中发现自生独居石及其意义"一文,此后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加以继续研究.含自生独居石的泥岩研究的新成果介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