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尼特草原是干旱半干旱草原典型地区,年均降水量仅有200毫米左右,但蒸发量却2400毫米以上,降雨量的12倍之多。具有气候条件不稳定、灾害频繁,是属于自然地理生态系统极度脆弱地区。而游牧生活生产方式恰好是“溶入”这样的极为严酷而脆弱自然生态环境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也是先民顺应、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但是,近半时期以来由于借鉴发达国家和农村经验,实行“草畜双承包”政策,传统游牧生产方式被“小农经济”模式取代游牧,变为定居放牧,而他所带来的一系列长期不合理利用草场的人为行为导致这一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人地关系矛盾的加剧。文章以苏尼特左旗查干淖尔、巴彦塔拉和巴彦芒莱三个典型嘎查为案例,通过2011年8月份和2014年8月份两次到嘎查访谈做问卷调查收集资料。借助人地关系理论、生产要素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其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深入分析基础上,首先运用最近邻近点分析法、点密度分析法对三个嘎查牧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得出嘎查居民点分布均随机分布。草场承包到户是居民点随机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在时空特征上,以50年代到70年代挖建的集体水井为聚点周围局部聚集分布。其次,利用两次调查资料,对牧民定居后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进行阐述,揭示定居对牧民带来的种种困境及其草原生态环境恶化、人地关系矛盾加剧的原因。文章最后部分,根据三个嘎查人地关系的实际情况入手,将三个嘎查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划分为资源环境、人口劳动力、社会经济等3个子系统加以深入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协调度模型分析等方法分析数据,总体评价嘎查人地系统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水平。并得出协调度和协调发展水平均不理想状态。干旱于半干旱草原是我国北方生态保障,牧业生产基地,研究这类地区人地关系矛盾,提供可持续发展实践依据是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