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创作主体不可缺少的主观心理因素之一,“胆”对作品质量的影响是潜在的,也是巨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乏对“胆”的理论富有启发性的阐释,在文论中与“胆”相关的理论也并不少见,其中最著名的是叶燮的“才胆识力”论。但在当代研究中,“胆”并未像“才”、“学”、“识”等其它主体因素一样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具体批评中存在概念含混不清等问题。本文尝试综合传统文化对“胆”的内涵进行详细探讨,并结合古今中外创作实践阐释“胆”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及作用,兼论“胆”的铸炼。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引言部分结合现有的文献资料,概述“胆”的研究现状。“胆”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但在创作领域多被认为是创作主体敢于突破创新的勇气,理论界对它内涵的发掘也十分有限。在具体批评中,存在着概念含混不清等问题。因此,对“胆”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部分为“胆”的文化内涵探析。综合对“胆”在医学、民俗、语言文字方面的探析,通过对文论之“胆”,特别是叶燮“胆”论的梳理,比较完整地界定“胆”在创作中的内涵。首先,“作家之胆”不同于“勇士之胆”,它是一种文学人格。其次,作家之“胆”非“鲁莽之胆”,它取的是“胆”的积极意义,承载的是“胆”的正面价值,它是“智”和“勇”的结合,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胆识”。再次,作家之“胆”并不等同于作家的“勇气”,它还有真诚,诚挚,敢于承担的深层内涵。最后,作家之“胆”是发自内心的,诚挚的,带着强烈情感的一种主体情绪高扬的状态。具体到文学创作中,作家之“胆”表现为:一是积极入世,勇于探取社会人生的艺术献身精神。二是以笔为武器,英勇无畏的批判精神,包括社会批判和自我剖析;三是敢于打破传统,开拓创新的艺术进取精神;四是遵从自身意欲,自由不羁的生命精神。五是贯穿整个创作过程的真挚创作态度和真情的自然流露。第二部分为作家之胆与文学创作。结合古今中外创作实践论述“胆”在创作中的表现及作用。“胆”在创作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求真之“胆”、向善之“胆”和崇美之“胆”。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文学创造之“真”集中体现为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和表现情感的真挚性。二者都需要充分发挥“胆”的作用。作家敢于浸入生活,才能获得对其真切而深刻的体验。文学是胸中不得不吐的生命冲动,作家要敢于抒发真实情感,拒绝“为情造文”。文坛上存在的“私人化写作”,内容空洞,无病呻吟等问题多是因为作家逃避生活,不敢抒发真情所致。向善之“胆”主要论述文学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与作家之“胆”的关系。批判是文学最基本的精神。作家之“胆”表现为敢于批判的勇气,它包括社会批判和自我剖析两个层面。有“胆”的作家能够抵制住种种压力和诱惑,始终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坚守文学的批判品格。批判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作家具有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文学的批判,永远指向人类的终极关怀,批判是为了更好地建构。创作领域出现的为迎合市场对世俗生活抱以认同态度的作品,是“无胆”的作品。那些否定“善”,张扬“恶”的作家,看似狂妄大胆,敢于践踏一切,其实是“无识无胆”的表现。崇美之“胆”是在遵循“真”和“善”的基础上,对艺术构思和审美形式的执着和完美追求。它首先体现为对艺术想象力的激发;集中体现为不为陈规旧说所囿,敢于质疑传统,勇于打破束缚,充分发挥艺术独创性的勇气和魄力;还体现为对艺术形式进行精雕细琢的耐心和努力。遵从生命的自由意志,毫无顾忌地舒展笔墨,要以遵循创作规律为基础。真正的创新之“胆”是有“才”之“胆”,更是有“识”之“胆”,是对艺术独立人格的坚守和对独特见解的坚持。第三部分为作家真“胆”的铸炼。作品的“无胆”表现为缺少了刚健的思想和崇高的理想。作家要写出浩气充塞的文章,须得先培养“独立不惧”的人格。“胆”的铸炼,提高学识是关键,加强修养是根本。作家应从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中汲取营养,重铸“正道直言的刚健人格”和“独立不羁的自由人格”,这样,文学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软骨症”,重新焕发其耀眼的精神光芒。结语部分结合荀子上勇、中勇、下勇的分类,对比文学创作领域的三种“胆”,指出作家真“胆”的最高境界是氤氲在正气浩然的人生境界中的仁者之“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