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智游移是指在清醒状态下,个体的意识内容被自发涌现的内源性信息表征所占据。在心智游移创造性问题解决功能的研究中,个体的执行功能(常用工作记忆容量(working memory capacity,WMC)来衡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基于心智游移的特点与创造力的双通道模型,心智游移可以通过灵活性通路促进创造性问题解决,在此过程中较低的执行控制或许更有利于心智游移在创造性问题解决中发挥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解决创造性问题时,相比于高WMC的个体,是否是低WMC个体更能从酝酿期(分心任务期)发生的心智游移中获益,并结合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fMRI),探索这一差异在脑功能活动上的表现。即回答两个问题:一、相比于高WMC个体,是否是低WMC个体更能从心智游移中获益;二、酝酿期(分心任务期)参与心智游移的脑活动与创造性问题解决之间的联系。在研究中,选取两组不同工作记忆容量个体,参照酝酿效应的研究范式,通过设置不同负荷的分心任务以间接操纵心智游移的发生频率,从而探讨心智游移与创造性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研究一是任务态研究,包括行为研究与fMRI研究两部分,行为研究部分旨在从行为指标上考察心智游移与创造性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fMRI研究部分则是探索酝酿期的心智游移脑活动与创造性问题解决之间的联系;研究二是静息态研究,利用静息态功能连接的方法探索心智游移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与创造性问题解决之间的联系。 研究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一、低执行功能条件下更多的心智游移,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展开。低负荷分心任务期间个体发生了较多的心智游移;相比于高执行功能组,低执行功能组从低负荷分心任务中获得了更好的酝酿效应收益,并且,低执行功能组在低负荷分心任务中参与心智游移活动的核心脑区——后扣带回(PCC)的活跃程度与随后的酝酿效应存在边缘显著的相关。 二、低执行功能组在静息态下背侧前扣带回(执行网络关键区域之一)同内侧前额叶区域(默认网络区域之一)的功能连接强度与其经历低负荷分心任务后的酝酿效应呈负相关,表明酝酿效应的产生可能来自于背侧前扣带回参与的执行控制与默认网络核心区域(PCC、MPFC)参与的心智游移过程之间的连接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