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的非正式宗教组织研究——对豫中胡中村的调查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guo1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运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高速公路建设及其引起的村庙扩建事件,探讨了乡村非正式宗教组织的形成过程和运作逻辑,以及这一组织如何影响群体在乡村原有家庭关系、社会文化和乡村社区中的地位。   文章认为,村民基于共同东庙信仰形成的村落祭祀圈是非正式宗教组织发展的雏形,村旁高速公路修建和村庙扩建是其直接兴起的原因。高速路修建造成了压住村庄龙脉、挡住神灵仙道的村庄困境,宗教组织采取了村庙扩建的化解方法,并成立专门的"建庙功德队",开始了自身的组织化运作。   非正式宗教组织的运作与兴起过程是相伴相随的。宗教组织以全体被征地农民的"集体截车"为契机,通过斡旋让组员及时得到应偿款,并在工地上找到"经济增长点"。宗教组织通过组员的细致分工和权力分配,建成了"天爷阁"以打通神灵仙道。文化站是宗教组织为宗教活动筹集资金而兴办起的娱乐群体,具有同样的组织结构和任务,延续性地影响村民的文化、宗教生活。   最后,研究引入农民的公共生活概念,比较了村庄不同宗教群体的公共生活异同。认为群体性的宗教活动是村民日常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巫术在一定意义上承担了村民特别是组织成员互相交流的职能,为他们的公共生活提供了场所和技术支持。根据宗教信仰的不同,村民结成各自的公共活动圈,圈内成员交流紧密,圈间却很少交流。本研究认为农民的交往活动更多重视居住空间和个人宗教信仰,而不仅仅是差序格局。
其他文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顺利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抉择。它关系到我国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
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纷纷以进入乡镇企业、到城市打工等形式向外流动,形成了浩浩荡荡的“民工潮”。伴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以及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基
本研究以武汉市农户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式来分析武汉市农户参与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态度和行为,总结农户参与态度和
本文对一个汉族村落宗教生活进行了人类学调查研究。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东闾村的地理环境、历史、人口、社会组织、经济等概况。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东闾村天
本文以信息分化理论、符号相互作用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以阳新县X镇居民为特定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等实证方法,对小城镇居民信息消费进行研究,内容包括信息消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