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西方教学效能运动的兴起,教学行为研究开始成为现代教学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学行为是教学活动的前提,是教学系统的核心和最具能动性的部分。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进行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它对教学行为有了新的要求,有关教学行为的研究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界的热点之一。小学数学教学行为,根据其目标达成程度,可分为有效教学行为和无效教学行为。无效教学行为会造成教学活动水平下降,教学质量不高,最终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有效教学行为是有助于教学目标达成、对儿童发展长期有效、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形成学生发展良性循环的行为。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着无效教学行为。根据实践论思维方式理论,指出教学行为不应是无效教学行为,并借此以及课堂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学数学无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是指小学数学教师运用相关教学理论,在教学中采用一系列的教学行为,用较少的投入创造较多的教学成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行为活动。根据本质主义理论和实事求是原则,揭示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的本质要素和基本特征,并由此得出效率性、效益性、效果性、发展性、时代性、文化性、情境性、整体性、多样性和相对性是判断有效教学行为的“十性标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产生条件包括先决条件、关键条件和辅助条件。此外,在各教学环节上要体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如教学准备环节包括针对教学文本、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的备课行为;教学实施环节包括合作、互动、探究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环节包括发展性、多元性、过程性评价行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为表现的具体方式,包括讲述行为、提问行为、展示行为、反馈行为、管理行为等。讲述行为方面,适当取舍讲述内容,讲述语言热情生动,注重讲述的科学性;提问行为方面,提高问题质量,把握提问的时机,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展示行为方面,选择合适的展示时间,与言语行为相结合,不同时增加过多刺激;管理行为方面,正面强化学生上课习惯,建立民主规范的课堂秩序,利用非言语行为的管理作用;反馈行为方面,反馈的语言和形式要多样化,反馈要及时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