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药炭疽病是近年来我国山药生产上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1999年,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几乎造成绝产,严重制约了芦山县的山药生产。本文对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山药炭疽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详细记载描述了山药炭疽病各个部位的症状特点,研究了山药炭疽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害循环及对防治该病的药剂进行了室内筛选。其结果如下: 1、山药炭疽病症状 山药炭疽病主要为害山药的茎、叶,也可以为害叶柄和零余子。 叶片病斑近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边缘褐色至黑褐色,中部颜色较浅,病斑稍凹陷,潮湿时叶正面轮生橘黄色粘质小点,干燥时转变为黑色。病斑大小范围:圆形病斑0.6cm~2.1cm、椭圆形病斑0.6~1.5cm×0.6~2.1cm、不规则病斑0.4~1.6cm×0.6~2.0cm。 茎部病斑,初为黑色小点,逐渐扩大至长条形不规则形,边缘褐色至黑褐色,中部颜色较浅,病斑明显凹陷,潮湿时轮生橘黄色粘质小点,后变黑色,病斑环绕茎时导致病部以上植株枯死。病斑大小范围;圆形病斑0.3cm~0.8cm、椭圆形病斑0.3~0.5cm×0.4~0.8cm、不规则病斑0.3~0.6cm×0.4~0.8cm。叶柄症状,与茎部症状相似,造成落青叶。 零余子症状,其与叶、茎症状相似。病斑圆形、椭圆形,黑褐色,凹陷较茎部更深,病部散生或微呈轮纹状橘黄色粘质小点(潮湿时)和黑色小点(干燥时),病斑大小范围:圆形病斑0.6cm~0.8cm、椭圆形病斑0.6~1.2cm×0.8~1.0cm。 2、山药炭疽病病原鉴定山药炭疽病菌的分生孢子盘为圆盘形、褐色、无刚毛,直径70~250μm。分生孢子梗单胞、无色、棍棒形,两端钝圆或稍尖,大小为7.5~17.5μm×2.5~5.0μm。分生孢子单胞,内有颗粒物和1~2个油球,无色、圆桶形或棍棒形,大小10~20μm×2.5~5.0μm。根据以上的形态特征,将山药炭疽病的病原鉴定为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3、山药炭疽病菌(C. gloeosporioides Penz.)的生物学特性:山药炭疽病菌在PYA平板上生长和产孢最好;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温度为25~30℃,菌丝生长适宜pH为6~9,产孢适宜pH为4~8,其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pH7,荧光可促进产抱而黑暗有抑制作用;对碳源的利用,以麦芽糖最好,乳糖最差;对氮源的利用,以酵母膏最好,KN03最差,有机氮优于无机氮;抱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30℃,RH在70~100%均能萌发,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RH低于60%不萌发,最适pH为4一6,高于pHS不萌发,荧光有利于抱子萌发。 4、山药炭疽病的病害循环:病原菌可以在病叶、茎和腋芽中越冬,其中以腋芽中越冬成活率最高,经SOd后,越冬后的抱子萌发率为”.5%:分生抱子萌发形成附着胞直接侵入或经由气孔侵入;在25℃温度下,该病菌的完成侵入的时间为18h:在25℃温度下,幼嫩叶片的潜育期是3~4d,老叶片则需要5~6d.在30℃温度下,幼嫩叶片的潜育期是4~sd,老叶片则需要6~7d,在自然条件(平均温度为24.45℃)下,幼嫩叶片的潜育期是6~7d,老叶片则需要7一8d;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分生抱子,借风雨进行传播,具有再侵染。 5、室内药荆筛选:通过室内的化学药剂抑菌试验表明对菌丝生长抑制最好的是甲基托布津,其次是多菌灵,对抱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甲基托布津、杜邦易保、铜大师和多菌灵等四种化学药剂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室内生物源制剂抑菌试验表明,3号植物源生防药剂对菌丝的抑制效果和多菌灵相当,对抱子萌发的抑制与4种化学药剂无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