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食物,为人体提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上世纪末,美国学者布朗提出中国未来将存在粮食危机,需要全世界“养活”中国,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敲响警钟。目前,我国正处在高速城镇化、工业化的阶段,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镇流动,使得城镇人口急剧膨胀,也令城镇居民的需求特征发生变化。我国居民饮食的结构性变化,主要体现为动物性食物(肉、蛋、奶等)在整体食物消费中的比重增加,居民间接粮食消费所带动的饲料粮的需求正日趋增加,而居民人均口粮的消费量正在下降,人们在考虑饮食消费时,开始注重营养目标。此外,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工业用粮量也迅速增加。城镇化进程吸收了农村劳动力,也造成了农业用地减少的压力。本文的研究目标就在于综合考虑城镇化对于粮食供需两端的影响,估测未来我国粮食供需总量。
在需求方面,本文用AIDS模型量化研究了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认为我国城乡居民对于食物消费的态度比较相近,食品消费模式的差别主要是由收入和价格等因素决定的:随着收入的提升,粮食的消费比重均会有所下降;自身价格的提升会导致粮食消费比重的增加。同时,文章考查了城乡居民消费习惯和年龄结构的差异,从中长期营养目标的角度出发,预测未来十年(2011-2020)我国城乡居民口粮消费总量。以畜牧业的发展趋势为基础,通过对各类牲畜设定合适的料肉比来估计我国未来十年我国牲畜饲料粮需求,并根据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情况推测未来我国工业用粮的增长。综合居民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的结果预测未来十年我国整体粮食需求。至2015年,我国粮食需求约在6.2亿吨左右,而2020年,需求将达6.9亿吨左右。
在供给方面,本文从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稻谷、小麦、玉米)的生产分布出发,对粮食生产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几个关键因素(种植面积、科技进步、亩均利润)对于粮食生产的驱动作用,研究表明种植面积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驱动因素,种粮利润提升和科技进步也会有力促进粮食生产。分析了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劳动力和耕地的减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判定在现有政策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城镇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的负面作用不显著。综合考虑上述研究,在供给模型的基础上,预测了未来十年我国粮食总供给。2015年,我国粮食产能约为6.2亿吨,至2020年,我国粮食产能约为6.6亿吨。
综合需求和供给预测的结果,判断未来十年我国可能存在的粮食供求缺口,到2015年附近,我国粮食可能不能完全自给,预计到2020年,缺口约为0.36亿吨左右,存在一定的粮食供求风险。指出我国未来保证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在于倡导合理膳食、保护耕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保证粮农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