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与2014年11月至2015年4月分别在广西花坪和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30台和32台红外相机,对区内的大中型兽类和林下地栖息鸟类资源进行为期6个月的连续监测。本研究通过比较两保护区中兽类和鸟类种类组成、动物区系及居留情况、物种相对丰富度、动物活动节律、相机拍摄率等差异,旨在:1)进一步掌握广西花坪和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状况;2)探讨弄岗石山和花坪非石山生境的物种多样性和行为生态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为不同生境类型下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和长期监测提供数据参考。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弄岗保护区共监测到17种兽类和20种鸟类。包括1种国家Ⅰ级、6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小泡巨鼠(Leopoldamys edwardsi)、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北树鼩(Tupaia belangeri)、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和鼬獾(Melogalemoschata)拍摄率和相对丰富度居于兽类的前6位;白鹇(Lophuranycthemera)、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蓝背八色鸫(Pitta soror)和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拍摄率和相对丰富度居于鸟类的前4位。花坪保护区共监测到15种兽类和19种鸟类。包括1种国家Ⅰ级、5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小泡巨鼠、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鼬獾、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隐纹松鼠(Tamiops swinhoei)拍摄率和相对丰富度居于兽类的前6位;白鹇、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紫啸鸫和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拍摄率和相对丰富度居于鸟类的前4位。2.弄岗石山生境与花坪非石山生境下单相机拍摄率以及相同物种的拍摄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花坪非石山生境下鸟类的拍摄率明显大于弄岗石山生境。这可能与种群数量以及不同生境下食物的资源量有关。3.弄岗石山生境兽类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G指数均高于花坪非石山生境,而F指数和G-F指数低于花坪非石山生境,且花坪非石山生境鸟类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F指数和G-F指数均高于弄岗石山生境,一定程度上表明弄岗非石山生境兽类的多样性较高,而花坪非石山生境鸟类的多样性较高。这可能与大生境质量、受干扰情况、食物资源量等有关。4.花坪非石山生境下阴坡区域中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而弄岗石山生境下兽类物种多样性在半阴半阳坡向区域中最高,这可能直接受大生境差异的影响。花坪非石山地区兽类物种多样性在山腰偏上区域较高,呈现出单峰分布格局。然而弄岗石山地区在半山腰和近山顶兽类物种多样性较高,呈现出驼峰分布格局。花坪地区山脚区域鸟类多样性最低,而在弄岗石山地区则刚好相反。这可能与食物资源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差异以及人类活动干扰有关。5.弄岗石山生境与花坪非石山生境下相同优势物种的活动节律相似,其中赤腹松鼠和白鹇为昼行性动物,鼬獾与小泡巨鼠为夜行性动物。花坪非石山地区昼行性动物活动高峰出现的时间要比弄岗石山地区提前2小时,而对于夜行性动物刚好相反。这可能与两地区纬度不同而引起的光照时长不同有关。对于活动峰值大小的差异可能与食物资源量及其季节性变化以及动物的相对丰富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