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中学”科学教育是在我国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由教育部和科学技术协会倡导和推动,在幼儿园和小学开展的,基于动手探究的科学教育项目,旨在提高幼儿园、小学的科学教育水平和儿童科学素养,培养儿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思想来源于美国的"HANDS-ON"(动手做)和法国的"LA MAIN A LA PATE"(动手和面团),2001年被引入我国,命名为“做中学”。实践表明,“做中学”科学教育不仅促进了科学课程的改革,而且以变革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为切入点,进而更新了幼儿园和小学师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入了活力。目前“做中学”在我国尚处于实验和推广阶段,在此阶段对其进行系统的学理层面上的探讨和深入的实证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基于此,论文对我国“做中学”项目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力求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出“做中学”的宏观理论框架,同时通过笔者的调查研究,初步总结了“做中学”实验项目四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做中学”实践的策略。笔者寄望这一初步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实效,有助于促进“做中学”的“本土化”建设,有益于推动“做中学”在我国持续健康发展。论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引言,分析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对“做中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进行综述后明确了本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从理论上对“做中学”科学教育作了进一步探讨,确定了“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基本概念和涵义,阐述了“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基本特征,并剖析了“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理论基础,充实完善了“做中学”的基本理论构架。第三部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例分析了“做中学”科学教育的教学目的、教学主题、教学过程、教学原则和教学评价,探讨了“做中学”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运用。第四部分在对我国“做中学”实践的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做中学”实践的成效与不足,并据此提出了可操作的实施策略。最后部分结论与展望,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