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效果,因为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流动性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管理好流行性才能更好地实现收益和控制风险。而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商业银行货币创造功能和信贷规模,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所以,本文选择研究货币政策如何实现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有效调控,中央银行如何合理选择货币政策工具来加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的问题,以期有所突破。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机理,并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现状,研究表明:我国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来直接调控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改变货币供求关系,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流行性。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货币政策制度逐渐完善,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政策工具逐渐丰富,能够针对性的对金融体系的流动性进行适时适度的预调微调,总体上保持了较好的流动性水平。本文的核心是从主要货币政策工具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基于多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测度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效果。得出以下结论:在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商业银行流动性有着最强的负向作用,而且作用持续时间最长;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有着较强的正向作用,但其影响较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来说比较小,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其短期冲击比较大,也就是说发行中央银行票据能够显著调节短期流动性;公开市场操作则与商业银行流动性是负相关关系,其调控效果较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来说也比较小,但持续时间较长。所以中央银行在调控商业银行流行性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搭配货币政策工具,使得货币政策能够更加灵活、稳定地调节商业银行流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