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戈尔丁的作品以其犀利的文笔、诗歌般的叙述风格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而著称。《蝇王》出版至今,戈尔丁研究在英美形成众多流派的同时,留下的专著及学术论文不胜枚举。相形之下,国内读者和批评家自1983年戈尔丁获诺贝尔奖后才开始关注这位作家,二十多年来,研究的论作寥寥无几,而且主要是介绍性文字。自1994年《外国文学》刊登张中载的“四十年后重读《蝇王》”以来,专题论文开始在期刊出现。可惜的是,这二十多篇论文视角单一,大多是纯文本解读和创作技巧的探索,创新不多。国内外的评论家们大都把焦点集中在单一的作家语境、文化语境所衍生的主题意义上,以作者和文本为研究中心,却忽略了文本所处的多元系统结构。 本文试图从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来重新解读和诠释其成名作《蝇王》。“互文性”理论认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是读者阅读和感知的主要模式,读者在阅读或阐释文本时通常必须汇集一个以上的互文本来加以审视,任何文字都是跨文本的,任何文本都是产生于其它文本之上的“二度”结构,文本的意义源于文本间的相互作用,只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参照系来把握。本文从“互文性”视角来重读戈尔丁的《蝇王》,强调文本内容之间与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将文本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重视文本间的相互指涉,指出小说意义的生成正是通过作家运用反讽、戏拟、象征、原型等手法,达到与其“前文本”——英国荒岛文学、圣经、古希腊神话等的相互指涉和意义关联,为读者解读《蝇王》提供了新的视野。 文章的第一章简要介绍了戈尔丁的生平、创作及其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品《蝇王》,指出尽管针对该小说的专著及学术论文不胜枚举,但如果读者在阅读或阐释该文本时汇集一个以上的互文本来加以审视,该文本的意义仍有待发掘;文章的第二章介绍了“互文性”理论的成型、发展,并将“互文性”概括为两个层面——作为文学批评新视野的互文性以及作为文学阐释策略的互文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5 Tl玉ESIS性。第三章从互文性角度重新解读文本,考查文本与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荒岛文学、圣经、希腊悲剧《酒神的伴侣》等文学文本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互文本”来发掘文本的深层内涵。从互文性理论的实践运作来看,文学作品的互文性主要体现为话语变调、种类混杂、引语、典故、原型、模仿、扭曲、反讽等形式,因此文章将着重探讨《蝇王》中戏仿、原型、反讽、象征等手法的应用,从不同的互文角度深化文本的多重主题。第四章为结论,指出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蝇王》既是快乐(可读)文本也是极乐(可写)文本,以作品和作家为中心的传统批评理论力图寻找的文本的“终极意义”是不存在的。尽管该文本的现实主义特质决定了其意义的相对稳定性,但它并非自足的文本,读者对其阐释不可能是单一的,其意义的产生依赖于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以及文本间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