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三焦调气针法联合呼吸训练对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功能的临床疗效。同时,根据膈肌运动与肺功能的相关性,运用M型超声更加客观、量化地评价此治疗方法对该患者呼吸功能的影响,旨在为中风后气切患者的呼吸功能康复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治疗的患者72例,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定时翻身拍背、吸痰等)以及基础治疗(常规药物、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护理及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予呼吸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三焦调气针法治疗。两组治疗均为每日一次,治疗6天休息1天,共进行28天。治疗前及治疗28天后均采用瑞思迈Elis6eTM 350呼吸机分别记录吸入潮气量(VTi)、呼出潮气量(VTe)、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MV);采集受试患者的血气分析,记录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计算氧合指数(Pa02/Fi02);应用美国索诺声便携式彩超M-Turbo记录患者膈肌移动度相关参数;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呼吸系统症状进行评分,然后根据评分进行疗效分级,比较得出两组治疗方案的总有效率。结果:(1)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经28天治疗后,呼吸机监测数据:观察组和对照组各自组内比较,VTi、VTe、MV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高于对照组(P<0.01),差值均有显著性(P<0.05)。血气分析相关参数:两组患者PaCO2、Pa02/Fi02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观察组PaCO2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1),差值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PaO2/FiO2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差值有显著性(P<0.05)。膈肌移动度:两组患者深呼吸时双侧膈肌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大(P<0.01);观察组左侧膈肌运动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差值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右侧膈肌运动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值有显著性(P<0.05)。呼吸系统症候积分:两组患者的呼吸系统症候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差值有显著性(P<0.01)。疗效评定:根据呼吸系统症候疗效评定,观察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3.9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76%,观察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经三焦调气针法配合呼吸训练治疗后,可增加患者吸入潮气量、呼出潮气量以及分钟通气量,降低二氧化碳分压,改善氧合指数,增加膈肌移动度,呼吸系统症状较前减轻,此治疗方案对中风后气管切开患者呼吸功能的改善具有较好的疗效,此治疗方法安全有效,经济易行,在中西医方面均有理论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