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一种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血管炎性疾病,其特征为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伴有消化道症状、关节肿痛及肾脏损害。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壁,其病理改变为较广泛的急性无菌性毛细血管和小动脉的炎性反应,可出现毛细血管壁的灶性坏死、纤维素沉积。在血管炎的病理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是直接受损的靶器官,是血管中首先受到损害的部分。具有丰富毛细血管的肾脏是其主要受累器官之一,现研究认为肾脏血管病变与肾功能减退有明显相关性,测定血浆中标志内皮细胞损伤的炎性介质及表面的特异性标志物浓度,可以揭示过敏性紫癜的致病机制,病变程度,治疗效果及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病变程度的关系。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为完整的内皮细胞表面的一种跨膜糖蛋白,是细胞膜表面的凝血酶的受体。蛋白C(PC)系统在血液中起着重要的抗凝作用,被凝血酶所激活,而TM是PC系统中的重要一员。血中凝血系统激活时,凝血酶原大量被激活,形成活化的凝血酶后可以和内皮细胞表面的受体即TM相结合,使凝血酶激活PC的活性提高1000~20000倍。研究证明只有在完整的细胞膜表面结合的TM才具有较强的活性;而从细胞膜表面脱落的TM与凝血酶结合的作用明显减弱,所以TM一般是在局部抗凝中起重要作用。TM主要分布在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等的内皮细胞表面,因此人们认为TM可以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一种生化标记物以检测内皮细胞损伤的存在。正常情况下,血中TM的浓度很低,只有在内皮细胞受到广泛损伤时,血中TM的浓度才升高,有学者认为其升高的幅度与内皮损伤程度成正比。而血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是活体内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特异且直接的标志物。在疾病状态下,由于受到物理、化学及生物等病理因素的刺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表现为大量血管内皮细胞脱落入血及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从而导致血中循环内皮细胞明显增加。近年来,随着对内皮细胞研究的深入,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已被发现为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过程。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既可反映血管内皮损伤又可起抗凝作用的血栓调节蛋白(TM)以及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循环内皮细胞(CEC),深入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栓调节蛋白和循环内皮细胞与过敏性紫癜患儿致病机制、病变程度、治疗效果及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病变程度的关系,可能为紫癜性肾炎患者的肾脏损伤程度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1.以2008-05~2009-01在我科住院的HSP患儿71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实用儿科学》第七版HSP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8例,女23例。其中紫癜性肾炎患儿按尿液检查结果分为:血尿组、血尿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并随机选取30名正常健康体检儿童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2.应用ELISA法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及对照组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其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含量可根据其OD值由标准曲线换算出相应的浓度。3.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行肾脏组织活检的29例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的肾脏组织中的血栓调节蛋白,其结果应用Biosens Digital Imaging system分析TM阳性所占面积百分比。4.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及对照组的循环内皮细胞。5.过敏性紫癜患儿的血白蛋白、血肌酐、血尿素氮、纤维蛋白原、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NAG、尿β2-MG等生化指标及肾脏病理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各实验室提供。6.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数据,组问比较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积差相关分析。结果1.过敏性紫癜组急性期TM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过敏性紫癜肾脏受累组患儿TM高于非肾脏受累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过敏性紫癜缓解期肾脏受累组患儿TM高于缓解期无肾脏受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TM血尿组与血尿蛋白尿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蛋白尿组与大量蛋白尿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组与大量蛋白尿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与血白蛋白(A)呈负相关(r=-0.456,P<0.01),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与血尿素氮(BUN)呈正相关(r=0.372,P<0.01),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与血肌酐(Scr)呈正相关(r=0.328,P<0.01),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与尿NAG呈正相关(r=0.381,P<0.01),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与尿β2-MG呈正相关(r=0.285,P<0.05),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与纤维蛋白原(Fbg)呈正相关(r=0.478,P<0.01)。6.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儿肾脏组织血栓调节蛋白(TM)均阳性表达,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与患儿肾脏组织血栓调节蛋白(TM)呈正相关(r=0.771,P<0.01)7.过敏性紫癜组急性期CE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过敏性紫癜肾脏受累组患儿CEC高于非肾脏受累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过敏性紫癜缓解期肾脏受累组患儿CEC高于缓解期无肾脏受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血尿组循环内皮细胞(CEC)与血尿蛋白尿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蛋白尿组与大量蛋白尿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尿组与大量蛋白尿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循环内皮细胞(CEC)与血白蛋白(A)呈负相关(r=-0.264,P<0.05),循环内皮细胞(CEC)与血肌酐(Scr)呈正相关(r=0.260,P<0.05),循环内皮细胞(CEC)与尿NAG呈正相关(r=0.433,P<0.01),循环内皮细胞(CEC)与尿β2-MG呈正相关(r=0.277,P<0.05)。12.血栓调节蛋白(TM)与循环内皮细胞(CEC)呈正相关(r=0.426,P<0.01)。结论1.过敏性紫癜患儿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参与了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2.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和循环内皮细胞能反应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肾脏损伤程度。3.血浆血栓调节蛋白和循环内皮细胞有助于判断过敏性紫癜患儿的病情变化、估计预后及指导治疗。4.血浆血栓调节蛋白与肾脏血栓调节蛋白呈正相关,提示外周血血凝状态与肾脏局部血凝状态相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