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土壤水分是影响农业生产、水文过程和气候系统的重要参数,其时空分布信息对于监测土壤墒情、指导灌溉作业以及预测作物产量具有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土壤水分具有较高的空间变异性,传统地面测量方法无法满足其大范围监测的需求。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多种尺度下的土壤水分时空监测成为可能。目前,被动微波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已经成功业务化运行,但其土壤水分产品的空间分辨率比较低(通常在几十公里水平)。而合成孔径雷达作为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水分是影响农业生产、水文过程和气候系统的重要参数,其时空分布信息对于监测土壤墒情、指导灌溉作业以及预测作物产量具有关键作用。然而,由于土壤水分具有较高的空间变异性,传统地面测量方法无法满足其大范围监测的需求。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得多种尺度下的土壤水分时空监测成为可能。目前,被动微波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已经成功业务化运行,但其土壤水分产品的空间分辨率比较低(通常在几十公里水平)。而合成孔径雷达作为主动微波遥感技术,因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在获取精细土壤水分信息中备受关注。相比被动微波,雷达获取的后向散射更容易受到植被结构特性、土壤粗糙度等地表几何信息的影响,一直以来是雷达反演土壤水分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本文以地基、机载、星载的雷达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为主要数据源,选择中国滦河流域的土壤水分实验区、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南部的土壤水分实验区和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的土壤水分实验区为研究区,在现有裸土散射模型和植被散射模型的基础上,研究土壤水分反演中的植被和粗糙度校正问题,构建适合于不同雷达数据特征的土壤水分反演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为研究土壤水分反演过程中地表粗糙度的校正问题,发掘多角度观测蕴含的地物信息,本文针对地基雷达数据特点,发展一种基于多角度雷达数据的土壤水分反演方法。首先,分析不同入射角度后向散射系数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然后利用15个角度的雷达数据反演土壤水分与地表粗糙度,在反演过程中利用多角度数据实现对粗糙度的分离校正。结果表明:C波段HV极化、L波段VV极化的多角度信息对粗糙度的校正和土壤水分的反演效果最优,二者反演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86和0.687,ub RMSE分别为0.073和0.067 cm~3/cm~3。其次,将雷达数据按入射角大小分为低、中、高三组,每组包含5个角度,探究不同大小的多角度数据粗糙度校正能力。反演结果显示:C波段在低入射的HV极化反演精度最高,而L波段在低入射角的VV极化反演精度最高,在中高入射角的HV极化反演精度最高。此外,通过SMAP 9公里土壤水分产品对反演过程进行限定,最终土壤水分反演结果的ub RMSE为0.03 cm~3/cm~3,证实在利用多角度数据反演土壤水分时,可以通过引入被动微波数据提高反演精度。(2)为探索土壤水分反演过程中植被的校正问题,实现基于多极化数据对植被的定量描述与参数化方案,克服传统反演方法中使用光学观测获取植被信息易受云雨影响的问题,本文基于机载雷达数据,建立一种依赖雷达植被指数的土壤水分反演方法。首先,分析三种雷达植被指数对实测植被含水量的敏感性,确认使用雷达植被指数的可行性;其次,对比基于不同雷达植被指数模拟的后向散射系数与雷达观测的后向散射系数,发现VH植被指数在水云模型参数化过程中具有最优的拟合精度。结果表明:利用VV极化的后向散射系数和VH植被指数分不同物候期反演,油菜、玉米、大豆和小麦的土壤水分反演结果的ub RMSE值分别为0.056、0.053、0.098和0.079 cm~3/cm~3。研究证实多极化雷达观测可用于反映植被变化和参数化植被影响。此外,研究发现在植被的不同生长阶段,水云模型参数随植被生长变化而发生改变。该研究为利用L波段雷达数据反演土壤水分提供新的思路。(3)为解决土壤水分反演过程中受植被和粗糙度影响的“病态反演”和“多解问题”,本文基于星载雷达数据,充分利用星载SAR(Sentinel-A/B)较高的时间重访能力,构建一种多时相双通道(MTDC)的土壤水分反演方法。首先,针对多个地面轨迹雷达数据入射角不一致的问题,创新性的提出一种基于时间序列的角度归一化方法,将不同地面轨迹数据校正到同一入射角水平,同时保留原有的后向散射(土壤水分)变化信息;其次,针对无法同时反演多个未知参数(“病态反演”)的问题,根据植被和粗糙度的时间缓变特性,假设其在反演窗口内不发生变化,从而有效降低待反演参数的个数;此外,考虑到雷达后向散射对地表粗糙度的强敏感性以及粗糙度对迭代反演过程的干扰,利用冻结期液态含水量相对稳定的特点,使用冻结期的雷达观测优先获取地表粗糙度与初始液态含水量等参数,解决“多解问题”;最后通过设定一定的时间窗口利用多时相双通道数据进行滑动反演,地面实测土壤水分数据和SMAP土壤水分产品数据的对比验证显示:星载雷达土壤水分反演结果的ub RMSE分别是0.066和0.048 cm~3/cm~3。研究证实多时相信息在星载雷达土壤水分反演中的作用以及发展雷达业务化土壤水分产品的可行性。综上,本文基于不同平台搭载的雷达数据特点(地基/多角度、机载/多极化、星载/多时相),对地表粗糙度和植被参数的校正方法进行研究,发展了雷达反演植被覆盖地表土壤水分的方法,表征了提升观测数据的维度是一种有效提升反演能力的手段,为后续雷达土壤水分产品的业务化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煤储层原始渗透性差,制约了煤层气的产量和采收率。煤储层具有低储层压力、低渗透率、低含气饱和度、高地应力的特点,必须对煤储层进行水力压裂增产改造,创建连通的水力裂缝网络以提高储层渗透率,从而提高煤层气井的产量。煤层气水力压裂施工过程中,由于压裂液破胶不彻底,返排过程中压裂液残渣容易滞留在水力裂缝支撑剂充填层中,降低了支撑剂充填层的孔隙度,对水力裂缝的渗透率造成伤害;排采过程中孔
超高有机硫煤以其有机硫含量高,成煤环境特别,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我国西南地区,广西桂中晚二叠世煤(如合山煤、扶绥煤、宜山煤等)由于其独特的局限碳酸盐岩台地成煤环境和超高有机硫含量而备受关注。鉴于以往对百旺煤田和贤按煤田样品中的矿物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较少。本文借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X-射线荧光光谱、低温灰化-X射线衍射-Siroquant定量分析和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
我国大部分煤盆地聚煤环境时空变化明显,成煤期后经历了多期构造作用的破坏,导致煤储层具有强不均一性、低渗透性和低含气饱和度的特点,构成较为复杂的煤层气开采条件。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的气水相对渗透率是预测以及提高煤层气产能的关键。由于煤的非均质性及其本身的特殊物理化学性质,煤层渗透率变化规律难以简单的用常规储层方式来描述。在煤储层中,气水相对渗透率主要受到气-液-固三相流运移和分布状态的影响。而煤岩润湿性
华北板块石炭—二叠纪时期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发育一套下部由近海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相互沉积组成的含煤岩系和上部由陆源碎屑岩组成的红色陆相地层,其内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和古环境信息。本研究在系统收集华北板块露头剖面、钻孔、岩心、测井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分析化验数据及相关已发表文献,运用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煤岩学、年代学、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克拉通背景下海陆过渡相层序地层格架下聚煤模式、海陆过渡
随着煤矿开采逐渐走向深部,煤岩体面临着“三高、强扰动和强时效”复杂力学环境,极易诱发煤岩动力灾害特别是复合型动力灾害,对煤矿安全生产构成极大威胁。因此,本文基于岩石力学、损伤力学、流变力学、断裂力学和渗流力学等理论,采用物理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煤体在高地应力、高渗透压、强扰动和强时效等多场耦合作用下的蠕变-渗流演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将煤岩动力灾害分为2大类,发现原生煤在峰后阶
随着自然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持续增长,人类在粮食安全和森林资源保护上面临着严峻地挑战。为了满足粮食需求和保护森林资源,需要实时监测植被生长和变化状况。冠层叶绿素含量(Canopy chlorophyll content,CCC)是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指示因子,估算冠层叶绿素含量对有效监测植被生理条件、植被生产力和环境胁迫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地面测量方法具有破坏性、低效率、低维度且资源密集等缺点,严重
煤系石墨是煤变质作用进入石墨化作用阶段的产物,是隐晶质石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煤系非金属矿产的一种。近年来,受石墨市场需求推动,煤系石墨研究也受到重视,相对于煤化作用阶段的丰富研究成果,我们对煤的石墨化阶段研究较少,对煤中不同显微组分的石墨化差异性更是少有涉及,阻碍了我们对煤系石墨形成过程、控制因素、演化机制的认识。加强该方面的研究,对丰富和深化煤—石墨物理化学结构完整演化序列的认识,为煤系石墨矿
煤炭资源的高浪费率、矿井的高事故率以及工人的高死亡率是伴随着煤炭生产的主要问题。采用巷帮充填体代替煤柱的传统沿空留巷虽然取消了煤柱,降低了巷道的掘进率,避免了资源高浪费率,但巷帮充填体存在施工成本高、影响回采速率和应力集中的问题。基于切顶短臂梁理论提出的切顶卸压无煤柱自成巷技术是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填充式沿空留巷所存在的问题,该技术通过顶板预断裂技术人为设置了直接顶的厚度并切断待留巷道预设断裂面高度范
随着人们对地球表面空间信息的掌握和对三维地球空间领域的深入研究,全球离散格网数据模型已逐渐成为数字化地球的基础参考框架之一。从理论上讲,球面与平面是不同胚的,因此无法直接在球面上递归剖分出像平面栅格那样完全相同的单元。这就需要应用全球离散格网质量的评估体系与误差控制方法,来确定全球离散格网模型应用的适用范围与可靠性。目前,全球离散格网质量评价一般采用经典Goodchild准则进行。但是,该评价准则
为了将高光谱遥感技术定性的用于植被重金属污染监测研究,从盆栽实验采集的反射率光谱数据方面进行研究。在实验室室内设置不同胁迫浓度的重金属铜铅玉米盆栽实验,测定了不同浓度Cu2+和Pb2+胁迫下玉米叶片的反射率光谱和Cu2+和Pb2+含量等有关铜铅污染玉米的基础数据,形成了关于重金属铜铅污染玉米植株的一套完整的数据集。首先,因为不同浓度Cu2+和Pb2+胁迫下玉米叶片的反射率光谱仍然具有非常高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