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组织间的关系日益复杂,政府面临的各项复杂的政策议题,靠单一的政府、组织、机构或部门往往很难实现有效解决。在政府治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部门间各自为政、争功诿过或者存在的“三不管”现象令人痛心,甚至这种情况远远超过他们之间的协力合作。事实上,调查显示,部门间不是不想合作,只是囿于合作的困境和挑战而难以合作。为了实现有效的治理,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公共管理者必须寻求跨政府部门边界的治理方式,实现部门间的有效合作与协同。本文所指的政府横向部门间的合作,既包括中央政府的部门间合作,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内部的部门间合作和不同地方政府之间相同业务部门间的合作。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部门间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即在何种制度空间下、如何互动及选择了何种策略。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整体性治理、无缝隙政府和博弈理论等理论基础,本文建构了制度空间、合作机制、行为动机与策略组合等分析维度,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部门间合作的逻辑进行了分析。既有静态的对行动主体、制度规则与行动空间的分析,也有动态的对行为动机、互动过程及策略选择的分析。全文的基本逻辑是在何种环境中(制度空间)、通过何种机构或方式(合作机制)、基于何种目的(行为动机)、选择何种策略(策略组合),形成了部门间合作的行动方案。第一章是绪论,通过分析部门间不合作的困境,引出本文的研究问题及研究意义。继而界定了本文的核心概念和分析对象,并通过对既有文献的回顾和理论基础的总结,提出了全文的分析框架。本文的研究方法将采取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二手数据法展开,最后,探讨了本文的创新点、难点和不足。第二章对制度空间的分析,从宏观上分析了部门间关系的历史演进与行动空间。这一部分首先结合历次机构改革,回顾了部门间关系的历史演进。继而分析了部门间合作的制度空间,包括制度规则(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和潜规则)、行政体制等。然后,回顾并归纳了学界关于部门间关系影响因素的分析,并以M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建设为例,分析了这些因素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及整合方式。在中国语境下,机构设置、组织边界、部门主义、合作共识、上下级关系、业务关联程度、组织间的互动史及信任关系都是影响部门间合作的关键要素,这些与西方学者的分析存在一定差别。第三章是对合作机制的分析,合作机制是部门间合作的行动舞台,是本文对部门间合作的中观维度的分析。本章首先总结了中国目前存在的部门间的合作机制,如议事协调机构、行政服务中心、部际联席会议及地方政府的其他创新等。然后,以议事协调机构为例,分析了议事协调机构的设置、变迁、运作机制及行动能力。最后,总结了各种合作机制在设置、作用过程及实际效果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健全部门间合作机制需要进行配套辅助机制的建设,这些配套机制包括激励与问责机制、信息共享与整合机制、领导协调机制和信任机制等。第四章是部门间合作的行为动机分析,是微观层面对部门间合作的考量。部门间合作是组织互动的结果,呈现出资源交换与利益均衡的特征。在资源交换域中部门间合作体现为由于资源的稀少,部门间为实现部门目标需要对其他部门的资源需求,通过合作实现关键资源的共享或交换,因此资源是部门融入合作的出发点。在利益均衡域中的部门间合作,由于利益是部门行动的原动力,而部门间的利益结构及利益冲突导致了部门间合作呈现为利益博弈的过程,而利益均衡则是部门间再次合作的起点。第五章是对局中人的策略选择的分析,也是对部门间合作的微观分析。从博弈理论出发,部门间合作的行动主体,即“局中人”,包括个人、组织及协调机构等。这些局中人的特征会影响到各部门的策略选择。本质上来说,各部门的策略选择是各部门互动的结果,而部门间关系则是策略组合的结果。在部门间合作中,局中人的策略选择可以用博弈理论中的几个典型策略模型——“囚徒困境”、“智猪博弈”、“兄弟争雁”模型来分析。本章进一步以跨部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建设为例探讨了同级政府内部各部门的合作过程,分析了食品安全责任缺失的困境,并指出解决困境的有效方式是监管机构的无缝隙改革。同时以长三角空气质量监测项目为例,分析了跨政府的相同业务部门间合作的过程与逻辑。第六章是全文结论。首先总结了部门间合作的基本逻辑,部门间合作是在模糊边界中的各部门相互调适的过程,是合作机制的协调结果,呈现为核心资源的占有、共享与交换,以及利益的不断均衡过程,是各部门在既定环境下策略组合的结果。由于本文既有对中央政府部门间合作的分析,也有对地方政府的分析,因此,本文还进一步中央与地方部门间合作关系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对现有的合作机制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并对部门间合作的优化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