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允价值计量在近十几年来一直是国际会计理论前沿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公允价值计量由于能够为信息使用者提供高度相关的信息,帮助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目前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公认的会计计量属性之一。我国对公允价值的应用可谓是一波三折,历经了“先用后弃、弃而又用”的反复阶段,2006年2月15日,我国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并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我国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这些准则的突出特点之一,便是公允价值作为一种独立的计量属性得以确认并在会计计量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然而,公允价值本身由于可靠性和可操作性不足,使得公允价值的全面运用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困难。如果运用不当,很有可能会再次成为企业进行利润操纵的工具.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首先从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入手,探讨了公允价值的本质,阐述了公允价值在会计计量中应用的内在理论基础,提出并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在实践中需要解决的四个会计问题。然后,本文阐述了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要求,并以2006、2007年和2008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制造业公司为研究样本,建立收益模型和价格模型,从投资者的角度检验了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应用效果。实证研究结论如下:1.收益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按照新准则的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会计收益以及收益变化对股票收益率的联合解释能力逐年提高,相关性越来越强。2.价格模型的检验结果表明,上市公司2007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后,与2006年相比,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对股价的联合解释能力显著提高,会计数据与股价更相关。在2008年全球经济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故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对股价的联合解释能力不如2007年显著,会计数据与股价的相关性有所降低,但仍相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应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增强了决策有用性。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