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造成麻山地区石漠化灾变程度每况愈下,伴随而来的生态问题以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岩石裸露等形式表现出来,直接威胁着麻山地区可持续发展。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安全形势,各级政府先后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出人意料的是这些措施不仅收效甚微,甚至在旧问题还没解决的同时又派生出许多新的问题。这样的悲剧究竟缘何而来,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提出了多种理论分析。然而所得出的结论均不能合理解释石漠化灾变救治失效的真正原因,这就使得石漠化灾变治理成了国内外学者们一直以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麻山苗族世代生息于西南地区石漠化程度最为严重的地区。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麻山苗族乡民与当地生态系统互相磨合,在生活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高效利用资源、有效维护生态系统的经验与技能;其中对野生动物的驯养更是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本土知识与技术。这些技能使得乡民们在充分利用当地生物资源的同时,又保障了当地生态系统在千百年间稳态延续。麻山苗族驯养动物的技能看似简单,但其间却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与生态人类学提出的文化制衡理论不谋而合,这些本土知识中所蕴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值得我们系统的、深入的分析。只有明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关系的基本原则,石漠化灾变救治和灾变区的生态恢复才能步入正轨。综上所述,本文以西南石漠化程度最为严重的麻山地区罗甸县木引镇为田野调查点,通过对该地苗族驯养野生动物本土知识与技术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研究该地苗族驯养动物的知识与技能在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恢复中的价值。同时将这样的知识与技术进行梳理和创新利用,若能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应用于实践,那么麻山地区的生态系统就可望得到恢复。不仅如此,通过这样传统的生计方式实现生态系统恢复的同时,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实现生态扶贫,可谓是一举多得。这样的实践虽来源于麻山地区,如若成功也同样可以适用于其他类似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这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石漠化灾变的治理,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