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赋能商业模式由“管道式”向“平台式”转型升级。传统供应链类似于“管道”,成为资源从供应商流动、增值并最终传递至下游消费者必不可少的途径,并由此形成“线性价值链”。而平台商业模式恰恰弯曲了这一线性价值链,通过将平台型企业自身作为桥梁进行价值链重塑,促进生产者和消费者跳过中间商直接交互,从而缔造了相比管道型企业更为显著的发展优势。一方面,众多企业纷纷开展商业模式变革,传统管道模式逐渐为平台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在技术革新与数字赋能的现实背景下,企业依托科技逐步转向数字化发展战略。平台时代已然来临,平台商业模式正在崛起。平台商业模式的盛行已然让众多企业完成从供应链节点向供需端接口的身份转变,而网络效应的助推让转型成功的平台企业迅速实现利润增长,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市场,期待分得一块利润的蛋糕。平台竞争的局面已然在众多行业成为定式。而与此同时,技术驱动下的互联网平台正成为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新引擎。在“互联网+”的盛行趋势下,软硬件平台成为平台经济新业态下值得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区别于一般性平台,软硬件平台通过销售硬件设备获取消费者,并通过搭建软件技术平台招募开发者。以此为契机,消费者利用硬件设备本体满足基本使用需求,并借由与硬件设备兼容的软件应用,在众多开发者齐力构建的内容社区中充分满足个性化诉求,由此形成具备可持续发展与自我更新潜能的平台生态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管理者,平台需要审慎思考如何做出合理的双边定价等运营决策,在锁定双边用户、巩固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尽可能优化自身利润,从而在市场中占据稳固地位。竞争环境下的平台面临着用户多归属问题,双边用户各自的归属选择,一同决定了平台生态系统的用户分布结构。而双边市场中固有的网络效应同时包含同边以及跨边因素,其强度又会对用户归属选择以及平台运营决策产生影响。实际中,软硬件平台需要分别做好内容开发端和内容消费端的用户管理,才能实现平台生态系统的有序运作。在内容开发端,平台为便利第三方内容提供商上载优质内容,可以针对应用程序接口实施优化投资;与此同时,平台为拓宽收费渠道,可在收取注册费之余进一步收取交易费。而在内容消费端,由于竞争性平台分别向消费者提供硬件和软件产品,软硬件之间是否兼容以及如何兼容,决定了不同的平台竞合关系与产品交互可能。平台与竞争对手实现软件兼容有望提升硬件销量,然而亦可能使自身损失软件收入,奠定了二者之间亦敌亦友的关系基调。本文以双边市场和平台生态为理论指引,以竞争性平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Hotelling双寡头竞争模型为方法框架,在考虑双重网络效应市场特征和用户多归属行为属性的前提下,分别研究一般性平台面向买方和卖方的最优双边定价决策,以及软硬件平台面向内容开发端的最优定价与投资决策,及其面向内容消费端的最优定价与兼容决策。具体研究内容的阐述如下:首先,基于双重网络效应和用户部分多归属行为,研究一般性平台的最优双边定价决策。立足一般性平台,将双边用户分别界定为买方和卖方,在刻画同边及跨边双重网络效应的基础上,考虑双边用户归属行为产生的四种平台生态系统结构,分别为:买卖双方均单归属(SH-SH),买方单归属—卖方部分多归属(SH-MH),买方部分多归属—卖方单归属(MH-SH),以及买卖双方均部分多归属(MH-MH),在每种结构下解析双寡头平台竞争均衡时的双边定价、市场份额及平台利润,并就参数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模式比较并通过数值算例验证结论。研究发现,由于买方端同边网络效应的存在,不同归属结构下平台的均衡双边定价均表现出非对称性,且网络效应及偏好强度在不同情形下对平台均衡定价的影响并不恒定。就定价策略而言,当卖方端跨边网络效应强于买方端跨边网络效应时,平台对卖方实行收费,反之则施予补贴。就市场份额而言,买卖双方群体在单归属时始终被两平台对等分割,且单(多)归属买卖双方数量均随跨边网络效应强度的增加而递减(增)。而就生态结构而言,随着用户偏好强度的递增,平台生态系统结构逐渐由多归属向单归属转化。其次,基于内容开发端的接口投资行为和收费机制选择,研究软硬件平台的最优双边定价与开发端投资决策。聚焦软硬件平台,将双边用户分别界定为内容消费者和内容开发者,考虑消费端单归属—开发端部分多归属的平台生态系统结构,并延续对同边及跨边双重网络效应的刻画。以此为前提,将研究重心置于内容开发端,将软硬件平台在开发端实施应用程序接口优化投资的可能性纳入考虑,研究平台是否实施投资以及如何展开收费的不同组合情形,分别为:无投资下的注册收费模式(NR),无投资下的注册交易双收费模式(NRT),有投资下的注册收费模式(IR),以及有投资下的注册交易双收费模式(IRT),解析每种情形下双寡头平台的最优双边定价及接口投资决策。通过分析每种情形下的竞争均衡,展开模式内的参变分析,以及模式间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尽管在开发端“降低定价”和“提升投资”两种策略间存在替代性,平台仍有动机二者并举。就定价策略而言,平台若采取注册交易双收费机制,将在单笔交易费较低(高)时对开发者实施注册收费(补贴)。而就投资策略而言,实施投资的平台在消费端用户规模较大、开发端偏好强度较低、跨边网络效应较强、单位投资性价比较高时有动机加大投资力度;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平台实施接口投资从利润角度而言并非最优,但却能为自身在开发端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最后,基于内容消费端的产品偏好分解与市场兼容情形,研究软硬件平台的最优双边定价与开发端兼容决策。同样聚焦软硬件平台,将研究重心置于内容消费端,将消费者对平台的偏好进一步拆分为对其硬件产品的偏好及对其软件产品的偏好,考虑两个竞争性软硬件平台硬件与软件产品兼容的不同情形,分别为:互不兼容(I),双向兼容(T),以及单向兼容(O),解析每种情形下双寡头平台的最优双边定价及产品兼容决策,并进一步分析消费者软硬件偏好完全独立和完全相关两种特例下竞争均衡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别就消费者软硬件偏好相关系数等参数展开模式内的参变分析,并就竞争均衡结果展开模式间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兼容模式下,平台在内容消费端的定价差异受到消费者软硬件偏好相关系数的影响。就定价策略而言,当偏好完全独立时,平台在不兼容情形下的定价与双向兼容情形下的定价保持一致;而当偏好完全相关时,平台在双向兼容情形下的定价最低,甚至低于不兼容情形。兼容平台与非兼容平台在内容消费端和内容开发端的定价差异并不必然为正。而就兼容策略而言,单向兼容模式下,当消费者软硬件偏好完全一致时,竞争均衡表现出对称性,表明消费者对软硬件偏好的高度相关冲抵了平台单向兼容策略的竞争优势。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解析双重网络效应与部分多归属下的平台定价策略。将既往研究对跨边网络效应的片面考虑,拓展为对同边及跨边双重网络效应的综合考察;将既往研究对用户“完全多归属”的行为假设,拓展为更贴近现实的“部分多归属”情形。通过双边用户的归属选择,明确界定平台生态系统的四种结构,进而在每种结构下解析平台对应的最优双边定价决策,为实践中平台企业应对用户多归属行为下的市场横向竞争提供策略建议。第二,发掘平台收费机制选择与接口投资决策的交互关系。从内容开发者数量决定软硬件平台内容生态丰富度的现实出发,将平台实施应用程序接口投资用以为开发者降低开发成本、提高开发效率的实际举措纳入建模考虑,并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平台注册收费以及注册交易双收费两种收费机制,从而解析软硬件平台的最优定价与投资决策,以及两种决策之间的交互影响。第三,揭示消费者软硬件偏好对平台兼容模式决策的影响。将消费者对软硬件平台的偏好拆分为对其硬件产品及软件产品的分别偏好,对经典Hotelling模型予以拓展。在延续对双重网络效应以及内容开发端部分多归属的考虑基础上,分别在竞争性平台软硬件产品互不兼容、双向兼容以及单向兼容三种情形下解析博弈均衡结果,并进一步分析消费者软硬件偏好相关系数等参数对平台定价及兼容决策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受模型框架和研究重心的局限,主要在竞争性平台生态系统中考虑双寡头平台企业间的竞争,默认平台间仅存在横向差异而不存在纵向差异,双边用户在市场中均匀分布且容量既定,且生态系统成员不存在进入或退出市场的动态演化,故而形成了一定的研究不足。未来研究可以考虑从上述方面予以拓展,探究竞争性平台生态系统在多元研究情境下的管理决策优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