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介语研究产生于1970年代,它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言学习者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或外语学习中采取的种种手段。中介语研究发展30余年,在二语习得继而在语用学领域已成为语言学家及学者们包括语言教师关注的焦点。正如Kasper和Blum-Kulka(1993)所言,如果语用学被认为是对人们在语境中理解并生成语言行为的研究,中介语语用学则是对非本族语者在二语环境中使用和习得语言行为模式的研究。本研究首先回顾了中介语语用学研究尤其是言语行为理论和研究,继而指出目前的研究很少涉及语言学习者在非语境化的书面语中如何习得完成言语行为的能力。因此,本研究以安徽省铜陵市第三中学高二年级学生为对象,设计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写作任务,以及反思性问卷和回顾性访谈,对书面言语行为实现的模式进行描述,旨在深入了解课堂教学环境下的高中外语学习者实现书面言语行为的特征、揭示其规律,并试图探讨他们在何种程度上应用说服机制使读者理解其书面语篇的言外之力。概言之,本项研究要解决的四个问题是:1、中低级学习者阐述观点之书面言语行为是如何表征的?2、书面言语行为实现的过程中多大程度上存在文化迁移?3、受试者在完成该任务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4、其书面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当中会产生怎样的中介语语用效果?本研究所用的语料是英语外语学习者就阐述观点并证实观点所写的76篇英语文本。采集语料时他们处于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最后一个月内。同时本研究设计实施了旨在调查受试者就作为交际的写作过程观、用英语完成该阐述观点之任务的言语表达和语用迁移的行为,及其对语用教学的倾向性诸方面观点的写后反思性问卷,和旨在证实其反思写作过程的回顾性访谈。针对提出的四个问题,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中低级学习者中确实存在阐述并证实某一观点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框架。其具体表现是:首先对相关的现状进行简单表述,继而扼要概述观点或态度,并对其观点或态度进行解释和证明。这些书面语篇采用了一定的言语行为实现策略,但段落往往散而不聚且未能完全展开。(2)文化迁移在语篇和句法两个层面上存在于言语行为的实现模式中。汉语语篇范式的规约被负面地迁移到英语目的语表述当中。思维的综合视角和中立、模糊的态度是汉语文化范式的结果。语言使用,诸如本研究发现的独立的原因分句、人称的误用和滥用、关系分句的贫乏、语意重叠、连接词贫乏,均有其第一语言文化的根源。(3)后高中学段的学习者已经具备基本的但模糊的作为交际的写作过程观。然而,他们尚不能做到使英语本族语者理解。因而,负迁移在本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检验。同时,他们在心理上对其在母语和目的语课堂上的收获不甚清楚,也就对其语言表述缺乏信心。在对语用迁移的理解方面,大多获益于其第一语言却对表达得成功与否持否定态度。反之,部分受试报道其直接用目的语组织语篇并对此很满意。(4)有时,所阐述的观点似乎直接为了他们的老师而非真正自己的观点。因而,相当一部分后高中学段的言语行为语篇的言外之力只能为其本族对话者(尤其是其老师)所理解。这一发现与中介语语用学领域先前的研究是一致的。受试的语言表述缺乏特殊性和原创性。这一语言水平上的中国学生在用目的语写作时总是无一例外地表达相同的观点。最后,本项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它丰富了英语外语学习者非语境化书面语篇的研究,并对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尤其是基础外语写作教学和课程标准与教材的修订产生一定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