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在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等众多学科领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目前实验和理论研究人员所共同关注的一个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本论文选取了三种分子间的弱相互作用,即氢键、范德华相互作用和卤键作为研究对象。针对这三种弱相互作用中的相关热点问题,采用不同的理论研究方法对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性质及其本质进行了详细地研究。主要的内容如下:1.采用MP2方法,在6-31G (d,p),6-31+G (d,p)和6-311+G(d,p)水平上,对cis-trans甲酸二聚体进行了研究。它同时包含一个O-H…O红移氢键和一个C-H…O蓝移氢键。为了探讨它们的性质和起源,在MP2/6-31+G (d,p)理论水平上,采用分子中原子理论(AIM)和自然键轨道理论(NBO)对cis-trans甲酸二聚体进行了分析。AIM分析证明形成cis-trans甲酸二聚体后O-H键变弱了,而C-H键增强了。分子内和分子间的超共轭相互作用都会对X-H(X=O,C)键的σ成键轨道和σ*水反键轨道的电子数产生重要影响。而这两个轨道上的电子数与X-H(X=O,C)键的键长密切相关,我们定量地考虑了它们对键长的影响。红移O-H…O氢键上的电荷转移非常强烈是因为它形成了有利的H-…O电子通道,而蓝移C-H…O氢键中形成的H…O电子通道则比较弱。结构重组会引起C-H键的收缩,它占的百分比约为30%。令人惊讶的是,它会导致O-H键的伸长和轻微红移。重杂化和重极化对于X-H(X=O,C)键来说,它们都作为键收缩效应,不过它们在O-H…O红移氢键的起源中不占据主导优势。氢键的形成过程经历了静电吸引、范德华相互作用、电荷转移相互作用、氢键相互作用和静电排斥。静电吸引在O-H…O红移氢键的起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Hδ+…Oδ-之间的强烈吸引相互作用。对于蓝移C-H…O氢键来说,Cδ+…Oδ-之间的强静电吸引相互作用使得H原子受到O原子强烈的核排斥作用,从而造成了C-H键的收缩和蓝移。2.在B3LYP/6-31G(d,p)水平上,对Watson-Crick AT碱基对进行了研究,因为这一理论水平上的几何结构与实验结果最相符。Watson-Crick AT碱基对同时拥有N-H…O和N-H…N两个红移氢键和一个蓝移C-H…O相互作用。AIM分析表明蓝移C-H…O相互作用是以范德华相互作用的形式存在的,用于反映键强度的电子密度p可以解释Watson-Crick AT碱基对中的红移和蓝移。通过NBO分析,我们报道了一种定量评价超共轭相互作用的方法,综合考虑了X-H(X=N,C)键的。成键轨道和σ*反键轨道上电子密度的变化对键长的影响。通过局部优化方法考虑了结构重组效应在红移和蓝移起源中的作用,对于不同的X-H键,它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对于X-H (X=N, C)键来说,重杂化和重极化都作为键收缩效应。在红移N-H…O和N-H…N氢键和蓝移C-H…O范德华相互作用中都存在静电吸引和Pauli/核核排斥的竞争,电负性比较大的Y原子(Y=O,N)与带正电荷的H原子之间的强相互吸引作用是X-H键发生红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在C-H…O范德华相互作用中,H和O原子之间的核核排斥可能是C-H键发生收缩和蓝移的一个因素。此外,我们还讨论了O原子所产生的电场对C-H键的影响。3.采用从头算MP2方法,在aug-cc-pVTZ水平上对由H3N,HF和XY (X=Cl,Br和Y=F, Cl, Br)形成的一系列环状复合物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它们的几何结构、伸缩振动频率和相互作用能。结果表明每一个复合物体系都有两个红移氢键和一个红移卤键。AIM分析用于考查键临界点(BCP)和环临界点(RCP)处的拓扑性质,它证实了每一个复合物体系都有两个氢键和一个卤键。详细讨论了超共轭、重杂化和重极化效应对参与形成氢键和卤键的键键长的影响。利用分子静电势(MEP)探讨了这些环状结构中氢键和卤键形成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