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主力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梦者,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乎于自身,也关乎于社会的发展,而大学阶段的课程教育是大学生群体积极发展自身人文科学素养的重要渠道,也是大学生群体基础知识教育和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时期,由此可见大学课程教学培育大学生人文科学素养这一阶段尤为重要,不同专业背景之下的大学阶段课程教育可以进一步的划分为多类依据科别分布的课程安排和相应的教学方案,这也是目前阶段我国大学课程和课程教育的主要特征。而在不同类型科别安排的背景之下,核心素养的概念和定义同样是复杂而多样的,依据我国有关核心素养基本概念和子维度的相关定义,核心素养被进一步区分为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并进一步划分其内涵,即本文所提到的人文科学素养这一指标,包含了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理性思维、批评质疑以及勇于探究六项因子,大学课程教学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课程教学与学生群体教育成果间关联性之中,积极认知优势是本文所探讨的主要中介变量和传导因素,也是对于学生群体自身特质与学习过程的一类评价指标。本文所谈论到的积极认知优势包括大学生的创造力、好奇心、开放性思维、好学以及其洞察力五项因素,不同学生的认知优势程度不一,而这也对其人文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就尝试探讨这一中介作用,并且尝试去分析认知优势对人文科学素养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基于陕西省高校学生课程认同、认知优势和核心素养的调查问卷信息收集结果,对于现有数据总量进行抽样和分析,利用回归方程与结构方程模型对于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积极认知优势背景下的核心素养子维度进行预测,构建了相应大数据分析模型,对于现有数据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和分析。本文使用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出一系列对于高校课程教学有意义的结论,本文采用“陕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调查问卷”做抽样调查,随机抽查,采取大学教学、认知优势、人文科学素养等量表,采用美国大型结构方程式SPSS21.0预测分析软件和解决方案AMOS18.0结构方程模型软件处理大数据,做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与预测因子分析等一系列实证分析和结构建模处理。研究大学生认知优势对课程教学培育人文科学素养的激励效应,得出研究结论如下:层次分析建模研究结论:(1)大学生认知优势与课程教学培育人文科学素养具有密切关系;(2)大学生信念是课程教学培育其人文素养中的首要认知激励因素;(3)大学生创造性是课程教学培育科学素养中的首要认知激励因素;(4)大学生洞察力与领导力是课程教学培育其人文科学综合素养中的重要认知激励因素;(5)大学生勇敢与激情对课程教学培育其人文科学综合素养产生共同非认知协同激励作用;(6)在课程教学培育人文科学素养中,大学生认知优势有利于促进勇于探究能力及审美情趣的形成与发展。综合预测建模研究结论:在高校各类课程教学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文化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和科学素养(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索)实践中,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学行为价值VIA系统中的认知性格优势(知识或智慧美德)如创造力、精神信念、领导力、判断力、好奇心、社交智慧、观察力等产生了显著的激励中介效应。其中,创造力、好奇心、判断力是激励大学生科学素养培育的认知性格优势,精神信念、领导力、社交智慧是激励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认知性格优势。教育建议:建议在大学课程教育和人才培养实践中,教师多关注和多激发学生认知性格优势的开发,以便更有效的激励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目标培育。精准激发大学生认知优势潜能以提升高校课程教学对其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培育水平,通过一系列分析,给出教育教学的建议,包括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建议和思政课程的建议,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从而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