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比较胃窦癌、胃窦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等三种胃窦黏膜病变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cagA基因阳性率及病变组织P73蛋白的表达情况。2.探讨上述指标与胃癌的相关性及其相互关系。3.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cagA基因阳性率与中医“胃脘痛”各证型相关性。方法:1.收集2008年4月至2008年12月初次求诊我院的患者,以“上腹痛”为主诉,经辩证分型诊断为中医之“胃脘痛”。予行胃镜检查并活检其胃黏膜,经病理诊断为胃窦癌、胃窦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三种类型,各40例。2.结合Giemsa特殊病理染色法、快速尿素酶试验,联合诊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3.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Hp阳性标本进行cagA基因检测;4.采用免疫组化技术(S-P法)检测P73蛋白在病变组织的表达情况;5.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入选病例进行辩证分型;6.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分析上述指标的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胃黏膜病变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胃窦癌组为72.5%、胃窦溃疡组为82.5%,明显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的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不同胃黏膜病变组Hp阳性患者cagA基因阳性率:胃窦癌组为79.3%,明显高于胃窦溃疡组的45.5%、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的3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不同胃黏膜病变组P73蛋白阳性率:胃窦癌组为62.5%,明显高于胃窦溃疡组的32.5%、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的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不同胃黏膜病变组P73蛋白表达的阳性程度:胃窦癌组为57.0400±20.9831,明显高于胃窦溃疡组的36.3846±16.1840、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的34.4545±13.36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幽门螺杆菌阳性组的P73蛋白阳性率及平均阳性程度分别为49.4%、49.6667±21.0267,明显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组的24.4%、32.9000±10.1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阳性组的P73蛋白阳性率及平均阳性程度分别为65.9%、54.8966±21.2087,阴性组为28.6%、35.7000±17.0753,经关联性分析,cagA基因与P73蛋白的表达成正相关;7.胃窦癌、胃窦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窦炎与“胃脘痛”不同证型的相关性:胃窦癌组以“脾胃湿热证”和“脾胃虚寒证”为主,各占37.5%、30.0%;胃窦溃疡组以“脾胃湿热证”为主,占52.5%;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以“肝脾不和证”为主,占35.0%。上述数据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胃脘痛”不同证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脾胃湿热证组为97.7%,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胃脘痛”不同证型的Hp阳性组cagA基因阳性率:脾胃湿热证组为83.3%,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阳性菌株感染及P73蛋白的过度表达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综合评估cagA基因及P73蛋白有助于对胃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防治。广东地区,中医“胃脘痛”患者多以“脾胃湿热证”为主,且该证型多伴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易发生胃溃疡或胃癌,临床上有必要建议患者行胃镜检查并排除幽门螺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