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雅典宪章》认为:工作、居住、休憩、通勤是城市生活的四大方面。西方城市规划学者认为工作是第一重要性,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安居才能乐业”,研究流动人口在大城市的居住空间及其适应是促进其市民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宁波市流动人口在1990年至2000年呈现缓慢增长,在2001年至2010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六普”显示宁波市流动人口总量达到228.8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30.09%。在中心城区,随着宁波市老城区更新,流动人口集聚区有从三江口市中心向近郊、远郊迁移的态势。 本文通过“六普”数据发现宁波市流动人口具有省际迁移为主、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受教育程度初中为主、迁居原因以务工经商为主的总体特征。 通过对城市核心区(Central city)、近郊(Inner suburb)、远郊(Outer suburb)三个典型的流动人口聚居地抽样调查,发现:流动人口具有举家迁移为主、在大城市居住以租房为主、寻房途径多样化、优先考虑环境与租金、居住与工作的决定关系。流动人口的择居行为特征也具有分异性,如:住房内部配套、住房的周边商服设施配套、通勤距离、居住与工作匹配性、业缘、血缘、地缘等形成的聚居与分散“老乡抱团”等都存在空间分异特征。 通过田野调查,结合质性分析发现流动人口以被动迁移为主,迁移过程中受迁居因素与空间寻房路径制约,形成流动人口在城市空间的适应:市中心分散居住、近郊聚居、远郊聚居和分散结合的形态。 流动人口在城市空间中阶层向上流动困难、“市民化”身份认同度低、社区地域归属感松散等影响了流动人口市民化进程。因此,在推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必须注重流动人口的居住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