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宠儿》是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品,小说自1987年出版以来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莫里森采用的后现代主义叙事策略使角色在现实与想象之间不断变换,小说中角色宠儿的主体性问题一直颇受关注。本文主要探讨拉康主体理论框架下宠儿的主体性问题。
拉康将人类主体建构分为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三个维度,提出了“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的著名论述,指出主体的自我意识是镜像阶段的想象性“误认”,强调了无意识的重要作用。宠儿这一角色在小说前后以多重主体身份在不同的维度中出现,承担着多重功能,这契合了拉康主体理论中的论述,即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下的主体在本质上是一种无意识主体,即他者的话语形式和能指作用的产物。本文分析了莫里森小说中角色宠儿在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三个维度的主体性追寻过程,最终没能成功地作为一个意识主体开始“重建”时期的新生活,进而论证宠儿是一个受着外界能指作用的无意识主体,是他者的话语形式共同作用的产物。
引言部分简略介绍了作者,作品内容,并对国内外有关作品的研究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从而引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从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出发,指出人类主体在镜像阶段通过与镜子中自己的像想象认同形成自我意识。宠儿早年夭折,没有经过完整的镜像阶段,来到124号后在想象维度中宠儿与妹妹丹芙、母亲塞斯等相认同,渐渐获得自我意识,但这种自我意识只是想象界中的“误认”。
第二章论述宠儿在象征界中对主体性的追寻,象征界是能指的世界,根据拉康的主体理论,人类主体只有认同能指,才能在象征界中交际和生存。从这个意义上,人类主体是被能指异化的主体。宠儿拒绝语言能指的异化,抗拒“父亲之名”这一能指的压迫,拒绝承担语言系统所赋予的主体性,因而在象征界中宠儿并非是一个独立的意识个体,其主体性是动态多元的。
第三章分析宠儿在实在界中的创伤,在象征界中语言无法表达的创伤以实在界“幻象”的形式体现在实在界中。宠儿是千万黑人奴隶的代表,他们的创伤用语言难以表达,因此她在实在界的“幻象”和“原初景象”中追寻前镜像时期婴儿才具有的完满主体性,不受语言异化,想象的诱惑。
第四章探寻宠儿角色在小说中穿越时空的多元主体性,在小说叙事中,她努力追寻,但从来没有像她的母亲和妹妹一样,成为一个正常的意识主体,迈入重建时期的新生活。在小说中,她作为无意识主体出现,即是他者的话语。宠儿不仅是塞斯、保罗D、丹芙的话语,也是整个黑人奴隶关于奴隶制屈辱历史的话语。她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一切能指。
结论部分总结了宠儿在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三个维度追寻主体性的过程,指出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角色宠儿的塑造和拉康主体理论的契合点,分析了拉康主体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的可行性,最后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以后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