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山置水”——广西龙胜县龙脊红瑶小寨的村落空间营建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ai2009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瑶主要聚居在湘桂交界处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且大都分布在海拔1906米的“福平包(山峰)”周边的山腰与河谷中。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红瑶生计方式由游耕向精细农耕的变革,并形成了以梯田农耕为基础的红瑶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景观体系。包括以“半边楼”为代表的传统民居建筑群景观,以红衣、蓄长发为代表的特色民族文化景观,以梯田农业景观为代表的生态利用方式,以及红瑶人构建的“山——水——人——田”四元一体、有机和谐的村落景观体系。这些都使得红瑶村落具有极高的社会、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梯田作为红瑶居民的主要生计来源,是红瑶族群由游耕迁徙到定居农业历史演变发展的有力物证,以梯田为中心形成的民族文化也是红瑶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文化印记。但是,近年来由于当地旅游开发的逐渐深入,稻作传统开始走向衰落,面临的人地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一些典型的红瑶村落景观体系面临着诸多威胁。部分村寨较早进行的粗放式旅游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稻作传统的衰落和对整体景观的破坏。而小寨村是龙胜县境内现存规模最大,最具典型性的一个红瑶古寨,因此,探索小寨这一典型的红瑶村落景观营建的文化逻辑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村落景观空间的生产过程,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减少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景观造成的不良影响提供有益的借鉴,另一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主体主要分为六部分。绪论交待了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田野点的基本概况,包括自然环境、历史记忆、文化生境和村落布局概况;第二部分是小寨的聚落景观空间结构,分别从村落内部景观空间和外部景观空间两个方面分析了小寨村的整体景观结构和局部空间形态。第三部分是红瑶小寨的稻作梯田文化景观,主要论述的是红瑶稻作梯田文化体系源流与梯田文化景观营建过程中所蕴含的生态智慧。第四部分通过小寨村森林——梯田——村寨——水系的“四元一体”景观格局论述红瑶稻作梯田农业景观和村落空间营建的文化逻辑。第五部分则是通过旅游背景下新文化空间的形成及其成因分析小寨村落空间景观的形态演变与空间生产。最后的结语是对论文的分析总结,红瑶人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融入其独特的民族生态智慧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构筑起以梯田农耕景观和传统村落空间为基础的独具红瑶特色的村落景观空间体系。传统的民居建筑和梯田景观作为其独特的文化载体在生活实践的作用下确定了小寨村落系统的空间范畴。村落的主体红瑶民众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红瑶文化,形成红瑶独特的物质和社会文化空间。同时,空间本身作为被消费的对象,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地生产着红瑶的地方社会并重塑着地方的社会文化体系。目前,学界关于红瑶的研究多从服饰、信仰、旅游三个视角作为切入点,而关于红瑶村落景观空间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以多次田野调查为基础,依据人类学关于景观研究的相关理论指导,从颇具民族特色的红瑶村落景观空间的营建入手,阐释了龙脊红瑶小寨的村落景观营建的文化逻辑,以及红瑶作为游耕民族是如何习得并以精耕细作的梯田农业为其生计方式,并创造出如此规模宏大的梯田景观的内在逻辑结构。一方面为红瑶村落景观空间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典型的例证;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红瑶研究成果,促进了民族村落景观研究的深化。并在尊重其传统村落特色和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力促在正确开发的前提下保持其乡土性,以减缓乡土景观失落的速度。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不仅要不断地激发学生
期刊
因男性中心本位文化长期处于霸权地位,几千年来,家庭一直是脉脉温情面纱后的暴力活动的舞台。只是由于人类不断的文明与进步和广大妇女权利意识的觉醒,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才
传统法律效力观念中,由于对内涵和载体的不同界定,存在着各种法律效力概念。这些概念往往只定义出法律效力概念的某些方面,因此具有概念外延上的局限性和概念内涵上的机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