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威廉·华兹华斯是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湖畔派”代表诗人之一。他的《<抒情歌谣集>1800年序言》被誉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宣言,开启了新的文学传统。华兹华斯的诗歌以其特殊魅力,在西方诗坛上历久弥新,作为上承莎士比亚、弥尔顿,下启雪莱、济慈、拜伦、艾略特等的转折性诗人,直至今日,他对诗坛的贡献仍被铭记。自从1914年第一首华兹华斯的诗歌被翻译成中文以来,他的诗歌及诗学思想已在中国经历了近百年的译介和接受过程,期间由于译入语文化和社会语境的变迁,华兹华斯在中国的遭遇几经起伏,过程跌宕,耐人寻味。本文试图在阐释华兹华斯诗歌主张的基础上,介绍华兹华斯在中国的三个时期的译介及接受情况,并对接受过程中一些现象从历史、文化以及多元系统论等翻译理论角度加以评述和深入分析,借以探讨文化社会语境,文化发展等因素对作家作品的译介与接受的制约与驱动作用。本文共分四个章节。第一章节将此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第二章节介绍华兹华斯的诗学主张,从他对自然的虔诚宗教式的笃信,到他的“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的情感论断,再到他的生活中真实使用的自然,生动的语言标准加以阐释。第三章节按照译介与接受态度的不同而划分出的三个阶段的顺序,对每一过程重点译介者及其主张思想加以选择性的列举分析,使华兹华斯的诗作及思想在中国传播的每一时期的样貌和特点从总体上得以呈现。第四章节运用伊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以及翻译文化理论家勒菲弗尔的翻译之“重写”理论,对华氏在中国百年传播与接受史进行意识形态、文化及历史方面的解读,探究译介现象背后的原因,反思在对华氏诗歌接受的过程中中国文化、文学自身的发展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