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近视眼是常见的眼病,它的患病率高,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尤其是病理性近视可导致中心视力不可逆损失。因此,近视防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近视眼发病机理的研究已有200年的历史,提出过许多假说,但均不能明确阐述及解释近视发生的机制。近年来,人们在视觉基础研究中发现动物在视觉发育期,如果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图像,其眼轴会延长,从而产生轴性近视,创立了形觉剥夺学说。本实验以幼猫为实验动物,应用眼睑缝合的方法制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猫眼模型,检测其屈光状态、眼轴长度改变,并观察眼轴增长后幼猫巩膜、视网膜的组织形态学的变化,为探讨近视进展的病理因素打下基础。 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 选用出生4-5周的健康家猫15只,随机分2组,对照组5只,实验组10只。在实验组中随机将5只幼猫的右眼睑缝合,另外5只幼猫的左眼睑缝合,未缝合眼为自身对照眼。 二、试剂与器材 盐酸氯胺酮注射液、1%阿托品滴眼液、动物实验台、手术器械、检影镜、数显卡尺、美国产Allergan Humphery 853型A/B超机 方 法 l、生后4-5周家猫 O)检测屈光状态。 p)用A超测其眼轴长度。 O)缝合实验组眼睑。 2、生后12一 周家猫(缝合后8周) O)拆除实验组眼睑缝线,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屈光状态及眼轴长度。 p)再次缝合实验组眼睑。 3、生后18 一19周朝(缝合后14周) (1)同二的(l)。 p)处死实验组及对照组家猫,摘除眼球,经固定、包埋、染色,光镜下观察后极部视网膜、巩膜病理学改变。 结 果 一、屈光状态及眼轴变化 生后 4-5周幼猫均为远视眼,屈光度平均为十2.52 t 0.40D,眼轴平均长为 11.98 t 0.33nun,左右眼屈光状态及眼轴无明显差异。生后12J 周对照组双眼和实验组对照眼趋于正视,屈光度为十0.51 to·34D,眼轴为 15.16。0.22nun,生后18-19周时表现轻度近视,屈光度为一0.43 f 0.33D,眼轴为16.83*0.28删。实验组缝合眼表现明显近视,缝合后14周屈光度为一z42。o.33D,眼轴为18.95土0.7,与对照眼有显著差异O<o.皿1八 二、幼猫眼球壁后极部形态学的改变 在形觉剥夺第14周幼猫后极部眼球壁切片光镜下可见:与对 ·2·照组相比,巩膜厚度变薄,巩膜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纤维走向不一,板层结构不均。视网膜的有核细胞层胞核数减少,神经节细胞的胞体也较对照眼小,胞浆内NISSI体减少或消失,视杆与视锥层水肿,平行排列紊乱,细胞结构破坏。 讨 论 用形觉剥夺的方法制造动物的近视模型是由神经生理学家Wesel和Raviola于1977年首先发现的,人们试图用这一方法探讨近视发生、发展的机制。本研究通过应用形觉剥夺的方法制作猫近视眼动物模型,观察其眼轴长度、屈光状态、后极部眼球壁的组织形态学改变,探讨病理性近视发生机制。 幼猫属脊椎动物,有完整的双眼视,与人类的视觉系统接近。猫眼轴与人眼轴发育过程的阶段性有相似之处。这样经过几个月的观察,就相当于了解人眼几年的眼球变化。因此,本实验选择幼猫作为实验动物。本组幼猫生后4-5周均为远视眼,随着视觉发育,远视度下降,趋于正视。实验组缝合眼表现明显近视,与对照眼有明显差异(P<o.00厂随着剥夺时间的延长,差异更显著。本实验应用A超诊断方法测量活体猫的眼轴长度,与对离体眼球进行测量的方法相比,便于动态连续观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信性。结果表明:生后4至12周眼轴增长最快,12至19周眼轴增长相对较慢,而实验组形觉剥夺后,眼球前后径增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产生明显的轴性近视。 实验中发现:在形觉剥夺第14周,与对照组相比,可见巩膜厚度变薄,巩膜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纤维走向不一,板层结构不均。近视眼巩膜的改变有人认为是纤维被动拉伸过度所致。另一种观点认为,近视眼巩膜的改变是增生活跃但失代偿的表现。 形觉剥夺导致眼轴增大的机理以往曾做过许多研究,早都证 ·3·实了调控形觉剥夺性近视发生的部位是在眼球局部。形觉剥夺造成视网膜感光细胞外节的延伸,向RPE层施加压力,该压力传送到脉络膜造成脉络膜变薄,大血管闭塞,并还可能继续传送到巩膜,造成巩膜的主动延伸或诱发其生长,主要是通过视网膜来调控巩膜的生长。在实验中发现:剥夺眼视网膜的有核细胞层胞核数减少,神经节细胞的胞体也较对照眼小,胞浆内NISSI体减少或消失,视杆与视锥层水肿,平行排列结构破坏。 研究表明,视网膜局部在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推测与视网膜上的神经无功能及活性改变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动物实验性近视视网膜神经递质多巴胺水平降低,而儿茶酚胺类、五羟色胺、血管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