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性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在药物、分析化学和生物分子中表现的更为突出。手性药物对映体的分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已经成为分析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而手性药物对映体的物理化学性质极为相近,分离难度很大。毛细管电泳(CE)技术以其高效、快速、微量、操作模式多样化、环境污染小、应用范围广等优点,受到众多科学工作者的特别关注。普通毛细管电泳一般在水相中进行,要求被分析物必须具有一定的亲水性。虽然在水相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改性剂等可以增加分离效率、拓展被分析物的范围,但仍要求被分析物在水中有足够的溶解度。这就限制了毛细管电泳的应用范围。自从1984年Walbroehl和Jorgenson首次用纯有机溶剂分离奎宁类化合物获得成功以来,非水毛细管电泳作为传统CE的有效补充,相继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相关的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大大拓展了CE的应用范围。如何选取合适的手性选择剂已经成为手性药物CE分离的关键,发展和研究新型手性选择剂是手性分离领域的重点。目前,环糊精(CD)及其衍生物是CE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手性选择剂。然而,天然环糊精由于受其分子键合能力和溶解性等物理化学性能的限制,在手性分离上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经改性的环糊精衍生物则具有以下特点:1.水溶性提高;2.能与客体分子产生不同的作用,配位能力提高;3.带电环糊精能分离电中性和带电的手性药物。因此,环糊精衍生物用于手性药物的拆分研究是一项具有挑战意义的课题。本文首先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毛细管电泳在手性拆分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手性拆分的理论、应用、操作模式及非水毛细管电泳中的手性选择剂、电解质、缓冲液pH~*值、检测方法等。参照有关文献,对β—环糊精6位上的羟基进行修饰,合成了两种新型的β—CD衍生物,并将其作为非水毛细管电泳中的手性选择剂,对所收集到的10种手性药物进行分离研究。探讨了有机溶剂、电解质、缓冲溶液pH~*值、手性拆分剂浓度等因素对非水毛细管电泳在手性药物拆分中的影响。以6—O—(2—羟丁基)—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通过实验条件的优化,使所研究的6种手性药物都得到了基线分离,分离结果:普萘洛尔(Rs=2.26)、山莨菪碱(Rs=2.31)、异丙嗪(Rs=2.42)、酮康唑(Rs=2.56)、苯海索(Rs=3.38)、芬氟拉明(Rs=3.04)。而广泛使用的β—CD仅分离了酮康唑(Rs=0.94)、异丙嗪(Rs=1.15)、山莨菪碱(Rs=1.22);2—HP—β—CD仅分离了普萘洛尔(Rs=1.83)、山莨菪碱(Rs=1.92)、异丙嗪(Rs=1.48)、酮康唑(Rs=1.56),分离度明显低于6—O—(2—羟丁基)—β—CD。可见新合成的6—O—(2—羟丁基)—β—环糊精手性拆分能力强于β—CD和2—HP—β—CD。以新型阳离子型N—(2—羟丙基)三甲胺盐—β—环糊精为手性选择剂,通过实验条件的优化,使所研究的4种酸性手性药物都得到了基线分离,分离结果:华法林(Rs=1.68)、萘普生(Rs=2.13)、布洛芬(Rs=1.87)、氧氟沙星(Rs=1.52)。同样条件下β—CD、2—HP—β—CD都不能使四种酸性药物得到分离,可见阳离子型N-(2-羟丙基)三甲胺盐-β-环糊精在酸性手性药物拆分方面具有特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