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决定性要素是生产力要素,但是什么是生产力?如何发展生产力?生产力这一社会要素的内涵和外延该如何进行界定?是否仅仅是经济数字指标的增长就能完全代表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生产力的发展脱离了人这一最为根本的要素,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力的发展更加恶化了人的生活的贫困化,那么这种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就已经发生了严重的偏差,是一种已经被异化了的、不再为人的利益服务,而是反过来压迫人的生产力。马克思最早阐述了异化生产力的理论,他认为,由于社会化大分工和私有制这两种因素的有机结合,使得生产力在发展到资本主义时期已经完全异化为一种敌视人、压迫人,甚至是反人类的异化生产力,尽管这种生产力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前提,但如果不能扬弃它的异化性质,那么它就仍然不是现实的解放因素,而是新的异化因素。对于这种异化生产力,马克思在理论上进行了批判与分析,但真正开始对这种异化生产力进行扬弃实践的则是列宁。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由此也开启了扬弃异化生产力的实践历程。但是苏联的社会实践的最终结果并不成功,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发展的今天,仍应对马克思的异化生产力理论进行研究与学习,这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分序言、导论、正文和结语四个部分。序言部分阐述了有关“经济哲学”理论的相关问题,是对本文研究的问题所进行的定性。导论部分阐述的是本文选题的意义及其研究的方法。正文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马克思关于异化生产力理论的提出过程、资本主义异化生产力的本质分析和对资本主义异化生产力的扬弃这三个部分分别论述有关资本主义异化生产力的理论。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并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社会的发展确定方向。本文的正文部分分四个部分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生产力的理论分析与社会实践:本文的第一部分写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异化生产力的认识过程,马克思在继承古典哲学的基础上,是如何超越古典哲学中关于“异化”理论的历史局限,如何将对“异化”理论的分析视角从政治、宗教的领域转向经济领域,又如何从宏观的经济领域深入到具体的生产力范畴,并最终提出了“异化生产力”的理论。本文的第二部分重点对异化生产力的本质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异化生产力得以产生的主观原因和现实原因进行了分析,探寻了资本主义异化生产力的历史及其社会根源;其次,对异化生产力的现实影响进行了分析,由于生产力的异化,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异化,人与人之间、阶级与阶级之间,甚至阶级内部的各个组成人员之间的关系也被严重扭曲,产生异化;最后,对资本主义异化生产力作了历史性的评价,这种异化生产力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过渡性的有机统一。本文的第三部分是对异化生产力的扬弃理论的研究。对与异化生产力的扬弃,存在着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扬弃,即利用信用及股份制所进行的对资本主义内部的局部完善,但这种内部扬弃无疑是带有极大的局限性的;而对于资本主义异化生产力的根本扬弃,只能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本文的第四部分是对异化生产力的根本扬弃的研究。通过对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研究,论证了对于资本主义异化生产力进行扬弃的根本道路。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以及对于异化生产力的根本扬弃,是不可能在资本主义内部通过体制改革而完成的,其根本的方式只能是通过制度的革命,才能将生产力异化的现实条件予以根除,才能对异化生产力进行根本性的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