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诗人巴巴拉·盖斯特(Barbara Guest,1920-2006)作为第一代“纽约派”诗歌的核心代表人之一,被誉为“美国诗歌后现代启蒙运动之一的女性奠基人”。盖斯特于1999年以终身成就奖荣获美国诗歌学会所颁发的罗伯特·弗罗斯特奖章。这一奖项的获得标志着盖斯特正式跻身于美国优秀诗人之列,与这一奖项的前几任获得者如华莱士·斯蒂文斯(Wallace Stevens)、玛丽安·摩尔(Marianne Moore),以及约翰·阿什贝利(John Ashbery)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她的诗歌却常常因其复杂的句法结构、跳跃的诗歌意象,以及实验性的诗歌形式,给读者留下晦涩难懂的印象,也未引起国内外评论家和学者们的足够重视。盖斯特当时所处的纽约市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盛行的主要地区,这一画派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强调个人自我主体意识和主观精神的表现,并把创作本身提高到重要位置,因而在绘画理念、手法以及表现形式等方面均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而画家们的创作手法与美学观点又对当时的艺术和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产生很大影响。作为与画家交往密切并多次合作的盖斯特来说,更是如此。本文试图以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三个主要观念,即“行动”、“无焦点”以及“内心风景”,作为出发点,对盖斯特在20世纪60和70年代间所创作出版的诗集,包括《事物的位置》(1962)、《蓝色楼梯》(1968)、《莫斯科宅邸》(1973)等,进行文本细读,挖掘其诗歌与同时代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所体现的共同的美学观点和创作理念,探讨诗人是如何将绘画艺术融入到其诗歌创作中,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和欣赏盖斯特的诗歌。引言部分首先分别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纽约派”诗歌以及巴巴拉·盖斯特进行介绍。指出这一诗派的诗人与画家们的紧密联系,提出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三个主要概念,即“行动”、“无焦点”以及“内心风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此外,还对国内外学者对盖斯特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指出当前国内对其研究的匮乏。第一章从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行动”观念出发,讨论盖斯特如何利用“记录动作”以及“活在当下”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中再现绘画中的这一观念。诗人通过对自己日常活动的记录,以及对当下发生的事情的描写,像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一样将创作转变为行动的舞台,带给读者一种即时性的阅读体验。诗歌的主题变得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诗歌创作的过程。第二章结合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无焦点”、“无边界感”的创作风格,分别从盖斯特诗歌中独特的诗歌形式及空间布局,碎片化处理的句法,以及叙述人称的不断转化和不确定性这三方面来分析绘画理念对盖斯特诗歌创作的影响。通过对这三种方法的创造性使用,盖斯特瓦解了传统意义上的诗歌的界限,使诗歌像绘画一样不再依赖于一个中心点,而是中心被分散到各个部分。因而,读者在阅读时会有意无意地参与到诗歌的再创作过程中去,形成自己对诗歌的独特理解与感悟。第三章以艺术家通过作品来展现自己的“内心风景”为依托,从并置产生张力,可感性激发感官体验,以及内在特性描绘内心世界三个方面,分析盖斯特是如何像抽象表现主义画家们一样,重视表达自我主体意识和内在精神,并在作品中实现了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的交融,从而抒发个人以及人类的丰富情感。通过从以上三个主要观念组成的解释框架来分析盖斯特早期的诗歌创作,本文得出的结论是:身处于一个抽象表现主义大繁荣的时代,盖斯特无论是在创作理念,美学观点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深受这一画派的影响。她的诗歌之所以体现出巨大的实验性力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诗人对绘画艺术的学习与借鉴,而这也使其诗歌打破了现代主义的束缚,散发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