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实验室模拟和近岸滩涂养殖区取样两种途径,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菲律宾蛤仔体内Pb的含量进行检测,并通过Pb同位素的”指纹特征”,追溯了菲律宾蛤仔体内铅的可能来源,得到如下的结果:(1)小球藻对Pb的吸收富集研究,实验设置了7组不同浓度的Pb(由20μg/L到200μg/L),观察Pb对小球藻的生长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b浓度增加,小球藻的吸光值和密度均逐渐减小,吸光值由0.902下降到0.217,藻密度由1.08×106个/mL下降到6.12×105个/mL,Pb对小球藻显示明显的胁迫作用;同时,结果显示小球藻对Pb吸附可以很快达到平衡。在不同的Pb浓度下,小球藻对海水中外加Pb源的吸收量可达到外加量的82%-95%。同时,计算小球藻体内的206Pb/207Pb、207Pb/208Pb和206Pb/208Pb比值,发现与外源加入到海水中Pb的背景一致,证实小球藻体内Pb的来源是吸附海水中的溶解态Pb。(2)以吸附Pb的小球藻为饵料,选取不同规格的菲律宾蛤仔为实验对象,追溯菲律宾蛤仔对Pb的富集途径。分别设置三组实验—小球藻-菲律宾蛤仔食物链富集过程、206Pb海水-菲律宾蛤仔富集过程、以及206Pb海水与小球藻-菲律宾蛤仔食物链富集过程。通过测定三组菲律宾蛤仔体内206Pb、207Pb、208Pb同位素含量,研究菲律宾蛤仔对Pb的富集情况,且通过206Pb/207Pb、207Pb/208Pb、206Pb/208Pb的丰度比值判定Pb的来源。研究结果证实小球藻-菲律宾蛤仔食物链富集过程是菲律宾蛤仔体内Pb的主要富集途径。(3)为了评价滩涂养殖区贝类体内重金属Pb的污染情况,并追溯贝类体内Pb的可能来源,本研究选取黄海北部的大连金石滩、大李家和皮口3个典型滩涂养殖区为监测点,以滩涂养殖区内的菲律宾蛤仔为周年监测对象,并采用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追溯菲律宾蛤仔体内Pb的可能来源。研究结果表明,大连典型滩涂养殖区海水中Pb的周年监测结果均优于国家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表层沉积物中Pb的潜在生态风险性属于轻微生态危害程度,菲律宾蛤仔体内Pb的含量周年内均小于无公害水产品的限量标准。同时,菲律宾蛤仔体内Pb稳定同位素206Pb/207Pb值与表层沉积物的比值相接近,表明菲律宾蛤仔体内Pb可能主要来源于表层沉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