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并购是当下企业发展的常用手段,随之而来的是大额商誉,而商誉一直以其不可辨认性增加了研究的复杂程度。原则性导向会计准则使会计人员自主权较大,甚至通过商誉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引发企业与外部审计对商誉减值的不同判断。本文以2016年因商誉问题被“非标”的民盛金科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事件概要:民盛金科高溢价收购广东合利形成11.9亿元商誉,占合并成本的85.5%。中汇会计师事务所因无法评判民盛金科自主进行的商誉减值测试(结论为未发生减值)所依据的业绩假设,遂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万隆评估公司进行减值咨询。万隆给出了区间值化评估结论,在乐观与保守的业绩增长假设情况下,包含分摊商誉的资产组的可回收金额分别为19.1亿元、15.2亿元。公司以乐观情况下的19.1亿元为准,与包含分摊商誉的资产组账面价值15.48亿元相比,依旧得出不计提商誉减值的判断。但中汇认为应计提减值区间为(0,0.25亿元],因此出具了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由此引出思考:双方决策孰是孰非?引发判断差异的动因?会计准则相关内容是否合理?同时,根据《关于对万隆(上海)资产评估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证监会指出了该份商誉减值咨询报告部分内容的错误。本文针对该警示进行修正,得出更严谨的评估结论,即包含分摊商誉的资产组可回收金额为11.64亿元—14.68亿元。本文在理清争议点之后,从区间值化评估结果、民盛金科与中汇争议双方、会计准则等方面多视角地进行动因分析,找出引发商誉减值判断差异的原因。并得出如下结论:(1)第三方评估公司万隆的规范性欠缺。区间值化评估结论给予企业较大的自主操作空间,也正是区间值化评估结论直接导致了民盛金科与事务所直接的判断争议。(2)结合信号传递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自负假说等理论,得出民盛金科不计提减值准备的动因如下:商誉盈余管理成本低;保护并购效益,防止退市风险;管理者过度自信等。而事务所以被合并企业仍处于亏损的事实及规避自身风险的动机认为民盛金科的决策不妥。(3)我国商誉减值判断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计准则相关判断性规范可操作性低、会计准则缺乏会计职业判断理论体系指导和职业判断协调机制、内外部实施环境缺乏等。(4)经修正后得出应计提减值准备范围为0.72亿元—3.45亿元。最后本文从信息披露、内部治理机制、估值规范、职业判断差异协调机制等方面提出一定的建议,具有引申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