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泥改性及其与壳聚糖复合吸附Cr(Ⅵ)的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cxd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氧化铝生产工业的迅速发展,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赤泥的量越来越大,赤泥的堆放对大气、水、土壤造成一定程度的潜在危害。赤泥的再利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赤泥的无害化与资源化是环保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本课题以模拟含Cr(Ⅵ)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改性方法制备改性赤泥,在此基础上,制备复合吸附剂赤泥/壳聚糖(RM/CTS),将改性赤泥和复合吸附剂RM/CTS用于对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危害较大的重金属Cr(Ⅵ)的吸附。以Cr(Ⅵ)的去除率和吸附容量为指标,研究改性赤泥和RM/CTS的制备条件以及去除Cr(Ⅵ)的效果。采用XRD、SEM、 TG-DSC等表征手段,分析赤泥的变化对Cr(Ⅵ)吸附效果的影响。对最佳吸附剂RM/CTS吸附Cr(Ⅵ)的过程进行了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探讨了其吸附机理。研究了焙烧改性赤泥吸附Cr(Ⅵ)能力、反应时间、pH值以及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经800℃焙烧改性的赤泥当投加量为100g/L、反应180min、废水pH--9时,800℃焙烧改性赤泥对Cr(Ⅵ)的去除率达97.63%,吸附容量为0.23mg/g。研究了HCl改性赤泥吸附Cr(Ⅵ)能力、反应时间、pH值以及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当HC1浓度为2.5mol/L、赤泥与HC1的固液比为1:10、反应30min时,制备的改性赤泥投加量为60g/L,对Cr(Ⅵ)的去除率为98.06%,吸附容量为0.32mg/g。制备了RM/CTS复合吸附剂,研究其对Cr(Ⅵ)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与焙烧改性赤泥和HCl改性赤泥相比,RM/CTS吸附Cr(Ⅵ)的效果最佳。RM/CTS中赤泥和壳聚糖对Cr(Ⅵ)的吸附有相互增益的作用。当RM和CTS复合比为1:2,投加量为0.2g/L,废水pH=5时,RM/CTS吸附Cr(Ⅵ)的吸附容量为102.58mg/g,去除率为93.35%。RM/CTS吸附Cr(Ⅵ)的过程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RM/CTS吸附Cr(Ⅵ)的热力学过程符合Freundlich热力学模型,动力学过程符合颗粒内扩散方程。通过XRD、SEM和ICP分析表明,赤泥经800℃焙烧改性和HCl改性后,物相、结构和空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RM/CTS的SEM分析表明,赤泥附着于壳聚糖表面;通过RM/CTS的TG-DSC热分析结果表明,复合过程中赤泥和壳聚糖发生了相互作用。RM/CTS吸附Cr(Ⅵ)后进行脱附实验,Cr(Ⅵ)的脱附率大于95%,有利于吸附剂的再利用和Cr(Ⅵ)的无害化、资源化。
其他文献
分散生猪养殖普遍存在于农村,由于是农村地区主要经济支柱,将在相当长时间内存在。以长沙县2008年生猪业为例,年存栏20头以下生猪头数占总数的58%,分散养猪户是目前南方丘陵
<正> 在满天星斗的夜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明亮的流星掠过苍穹。流星也叫陨星,其落到地球上的块体叫陨石。陨石从何而来呢?一些行星在运行过程中被碰撞,从而失去了轨道或破裂
目的通过采用PDMS-2评定进行疗效评估,观察头针对精神发育迟滞患者治疗前后GMQ、稳定、移动、FMQ、抓物和手眼协调各项能力评分的影响及疗效。方法将48例精神发育迟滞患者随
锰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但土壤锰浓度过高则造成锰胁迫和锰毒害,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酸性土壤中锰已成为最主要的重金属污染源之一。镉是植物生长的有毒元素,是迁移性最强的重金属
镰刀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粮食中最常见的一类真菌毒素。它们及其产生的真菌毒素导致粮食和饲料污染腐烂、真菌毒素的污染给全世界造成了巨大的
<正>新华社照片,南京,2016年1月1日1月1日,乘客们在列车上表达对祖国的新年期待(拼版照片)。当曰,新华社记者在京沪铁路主干线上跟车2000多公里,透过这个民生与经济脉动的窗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约70%~80%糖尿病患者的最终死亡原因为心血管并发症,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成为当今世界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动向.相关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合并冠
通过对行业标准JTGF80/2-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二册机电工程》中部分条文的解读,阐述标准中规定的传输通道指标的含义以及这些指标对视频图像质量的影响,对于理
以异狄氏剂、狄氏剂和p,p’-滴滴涕3种持久性有机氯农药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实验,验证了三油酸甘油脂-醋酸纤维素复合膜(TECAM)富集水中自由溶解态疏水性有机物的假设,研
<正>随着社会老龄化,肌肉骨骼疾病患病率迅猛增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肌肉与骨骼不仅解剖位置毗邻,还拥有共同的旁分泌及内分泌调节,相似的分子信号调节通路,及共同的治疗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