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是一种需要与他人紧密相连的社会生物,共情,通过理解、分享以及合适地回应他人的情感状态来帮助创造和维持这种社会连结。以往对共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消极共情,研究个体对他人身体疼痛的共情过程,身体疼痛相对容易辨别,感知过程也更加容易,然而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不太容易辨别的情绪状态,比如看到一个人痛哭流涕或开怀大笑,除非了解事情的原委,否则无法很好地与之共情。青少年处于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身体的快速发展和心理的相对落后形成极大反差,造成了青少年叛逆、霸凌、厌学等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问题,历来是研究者重点关注的群体。本研究包含两个实验,试图通过设置四种不同的共情情境(身体—社交情境,积极—消极情境),来探究具有攻击性的青少年在不同情境中的共情特点以及情境信息在共情中的作用。研究一采用2(情境信息:无,有)×4(共情情境:身体疼痛、社交痛苦,社交快乐,中性)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情境信息为被试见变量,共情情境为被试内变量。对南昌市某学校60名八年级初中生进行测试,探讨个体在身体疼痛、社交痛苦以及社交快乐情境中的共情水平差异,并进一步探究情境信息在共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发现:正确率上,共情情境主效应显著,被试在身体疼痛、社交痛苦、社交快乐、中性情境中依次显著降低;情境信息主效应显著,被试在有情境信息条件下的共情正确率显著高于无情境信息条件;共情情境与情境信息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反应时上,共情情境主效应显著,被试在中性情境、社交痛苦、社交快乐、身体疼痛的反应时依次显著降低;情境信息主效应显著,被试在有情境信息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无情境信息条件;共情情境与情境信息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研究二用直接和间接攻击量表(DIAS)及班级戏剧性提名量表(CPQ)对南昌市某学校七年级、八年级共6个班,南昌市某学校八年级5个班共563名学生进行量表施测,筛查出直接攻击型、关系攻击型及正常组青少年。采用3(攻击类型:非攻击,身体攻击,关系攻击)×4(共情情境:身体疼痛、社交痛苦,社交快乐,中性情境)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攻击类型为被试间变量,共情情境为被试内变量。探究攻击性青少年在不同情境中的共情特点。结果发现:正确率上,共情情境主效应显著,被试在社交痛苦、身体疼痛、社交快乐、中性情境的共情正确率依次显著降低;攻击类型主效应显著,身体攻击者、关系攻击者、非攻击者的共情正确率依次显著升高;共情情境与攻击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在社交快乐、社交痛苦、身体疼痛三种情境中,身体攻击与关系攻击者无显著差异,且二者均显著低于非攻击者,在中性情境中,三种类型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对个体来说,社交痛苦情境比身体疼痛情境更加容易准确识别,消极情绪比积极情绪更加容易准确识别;身体攻击者和关系攻击者在身体疼痛、社交痛苦、社交快乐三种情境的共情准确性上无显著差异,且都比一般人差。反应时上,共情情境主效应显著,被试在社交痛苦、中性情境、社交快乐、身体疼痛情境的共情反应时依次显著降低;攻击类型主效应不显著;共情情境与攻击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在社交快乐和社交痛苦情境中,关系攻击者、身体攻击者、非攻击者的共情反应时依次显著降低,在身体疼痛情境中,身体攻击者的共情反应时显著长于非攻击者,与关系攻击者的共情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在中性情境中,身体攻击者、关系攻击者以及非攻击者的共情反应时均无显著差异。说明在反应时上,社交痛苦情境比身体疼痛情境需要的认知加工更多,消极情绪比积极情绪需要的认知加工更多。关系攻击者和身体攻击者在身体疼痛情境没有明显差异,而在社交情境(社交快乐和社交痛苦)中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相比于身体攻击者,关系攻击者花费更多时间去理解情境,进行认知加工。综合以上研究得出结论:1.在共情情境中添加相关信息有助于共情的准确性,情境信息可以提高个体的共情水平。2.在三种共情类型(情境)中,积极共情最难(社交快乐中共情准确率最低),社交痛苦共情次之,身体疼痛共情最简单。3.虽然身体攻击者和关系攻击者在身体疼痛、社交痛苦、社交快乐三种情境的共情准确性无差异,且都比非攻击者差,但从主效应上看,关系攻击共情准确性显著高于身体攻击,由此可见,关系攻击者的共情能力还是可能会高于身体攻击者。4.所有被试对两种社交情境(社交痛苦和社交快乐)反应时均显著长于身体疼痛情境。关系攻击者对两种社交情境共情的反应时显著长于身体攻击者。关系攻击者可能对社交情境进行了更多的认知加工。5.这可能提示,两类攻击者在共情上既有共同的缺陷,也有不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