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以来,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发展,译者主体性为翻译研究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写的一部英文长篇小说,曾四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受到海内外学者和译者的关注和研究,同时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一定的空间。Moment in Peking的第一个全译本是1941年郑陀、应元杰的合译本,分为上中下三册,由上海春秋社出版,书名作《瞬息京华》。之后有1977年台湾德华出版社出版的张振玉译本《京华烟云》,以及于1991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近乎绝迹于书市的郁飞译本《瞬息京华》。本文尝试以张振玉译本和郁飞译本为范本,基于译者主体性理论,从选择文本,理解文本,决定表达方式,决定翻译策略四个方面,运用大量翻译实例及与原文进行对照分析,指出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译本的影响,及两个译本的翻译特色。文本分析和对比研究发现:在选择文本方面,张振玉和郁飞本着不同的创作目的,翻译出了两个优秀的中译本《京华烟云》和《瞬息京华》。作为著名的翻译家,受出版社的诚邀,张振玉翻译出了非常受欢迎的中译本《京华烟云》;而郁飞身为郁达夫之子,父债子还,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在理解文本方面,张振玉身为一名台湾人,对于原著某些文化元素存在误译现象;而郁飞经历了作者所处的年代,对于其中的文化元素能够翻译的恰到好处;在决定表达方式方面,张振玉译本文字优美华丽,而郁飞译本朴实简洁;在决定翻译策略方面,张振玉多运用意译,而且有创造性的增加了每章之前的回目。此译本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个版本,也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不断被改写成影视剧本,先后有赵雅芝版本,赵薇版本,都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而郁飞拥有原著作者林语堂先生的亲笔书信和文献,他多用直译,强调忠实于原著,完整的保留了作者向英文读者解释中国事物的内容,亦符合北京口语标准,读起来琅琅上口,基本无“翻译”的感觉。两位译者发挥了译者主体性,为我们呈现了两个优秀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