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状态与一线含铂方案化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qqqq920644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目前肺癌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癌症相关致死原因,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在全部肺癌中约占75%-80%。晚期NSCLC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是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两药联合化疗,但在临床中仍缺乏指导一线化疗药物选择的生物标志物。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突变状态与晚期NSCLC一线化疗效果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热点,但尚无定论。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接受一线含铂两药联合化疗的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EGFR突变状态与一线化疗近期疗效及生存的关系,以优化晚期NSCLC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使患者最大限度的在治疗中获益。方法:本研究对2008年7月至2013年1月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治疗的266例ⅢB期或Ⅳ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都接受了以铂类药物为基础的两药联合一线化疗,根据EGFR突变状态对其临床结局进行分析:以有效率(response rate,RR)及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 DCR)评价一线含铂药物化疗的近期疗效;以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及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评价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EGFR总突变率为45.5%。在接受一线含铂药物化疗后,EGFR突变和野生型NSCLC患者的RR相比无统计学差异(32.2% vs.28.3%,P=0.484)。但在KRAS野生型患者中,与EGFR野生型患者相比,EGFR突变患者对一线化疗有更高的RR(46.2% vs.20.8%,P=0.043)。在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中,培美曲塞组的DCR明显高于长春瑞滨组(90.7%vs.58.1%,P=0.001)。在生存方面,EGFR突变患者的PFS、中位生存时间、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显著优于EGFR野生型患者(6.2 vs.5.0个月,P=0.003;18.9 vs.13.9个月,P=0.001;81.0% vs.63.4%;33.9% vs.22.8%)。进一步分析发现,外显子19缺失突变的患者比外显子21置换突变的患者有更长的PFS(6.8 vs.5.9个月,P=0.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一线化疗有效率和EGFR突变状态是晚期NSCLC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1.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接受含铂两药联合一线化疗后,EGFR基因突变预示着更长的PFS,这种优势在外显子19缺失突变患者中更为明显。2.在KRAS野生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与EGFR野生型患者相比,EGFR突变患者对一线含铂药物化疗的有效率更高。
其他文献
今日中国,拥有汽车已成为大多数城市家庭幸福生活的一种理想。在"汽车梦"的社会建构过程中,作为一种消费意识形态的汽车广告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本文以《南方周末》(199
<正>鹅肥肝比正常肝重增加5~10倍,除含有一般动物肝脏所具有的营养成分外,还具有低胆固醇的特点。其质地细嫩,风味鲜美,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磷脂,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含
目的对人性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接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
目的分析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8月—2016年11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保健中心一区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中选取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
本文从自利理论和归因理论出发,以2006年8月-2007年1月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上海市居民的阶层地位与社会意识"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当前中国大城市居民的分配公平感及其形成机制
通过对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之提出背景与由来的介绍,以及"三力"之内涵与相互关系的梳理、阐述,在探究陶行知核心能力论的历史贡献和现实价值的同时,辩证地看待"三力论"的
目的:趋化因子是一种主要由免疫细胞、某些基质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的可结合在内皮细胞表面、对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不同细胞具有趋化和激活作用的细
目的:研究JAK2V617F基因突变在骨髓增殖性肿瘤(MPN)中的发生率,与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统计分析2011年8月24日至2014年9月29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9
对大学生不良步态生物力学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揭示在校大学生群体步态特点,探讨内八步态形成的生物力学因素及机制,和防治内八步态及其他不良步态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