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红壤丘陵区水热资源充沛,植物生长快,产量高,历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然而,目前该区水土流失严重,红壤土壤养分贫瘠化,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已成为实现红壤丘陵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牧草具有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土壤肥力和促进结构调整等作用,将其纳入红壤丘陵区的农业生产中,以牧草为纽带,通过种草养畜,把农、牧、林有机结合起来,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红壤丘陵区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对牧草具有的生态效益做进一步分析研究,并根据该区草地资源的特点,提出了牧草的利用模式;分析了种植牧草的经济效益;归纳总结了牧草的栽培技术。主要结论如下:(1)种植牧草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从而防治水土流失;种植牧草降低地表温度,提高土壤耕层含水量从而调节土壤水热状况,实验结果表明,在高温干旱期,种植牧草的土壤水分含量平均提高了5.3%,地表温度降低了9.98℃(08-09观测值);种植牧草(豆科牧草罗顿豆或圆叶决明)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其中土壤有机质提高19.5%并且表现差异显著;种植牧草影响土壤腐殖质组成,降低土壤铝毒作用。(2)热带牧草的供青时间长、生物产量高,营养价值好、适口性好,耐瘠薄、耐酸抗逆性强,利用前景广,具有良好的农艺经济效益。种牧草可发展草食动物,促进红壤丘陵区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可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例如罗顿豆、扁穗牛鞭草、马唐等暖季型品种生长期长,最高可达340天以上。这些牧草的适口性也较好,营养价值也较高,越冬率可达100%,而且很适合于酸性土壤生长,是南方红壤丘陵区最理想的牧草品种。(3)红壤丘陵区牧草的利用模式为:丘陵天然草场和荒山的生态恢复利用模式;果园种草(林草结合)利用模式;冬闲田种草利用模式;观光农业利用模式;牧草调制干草和加工草粉利用模式。可以根据草地资源特点、农业发展状况予以选择。(4)牧草对不同成壤母质生态适应性试验研究表明:母质对牧草生长具有一定影响。但在各种成土母质的红壤上,只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施肥与管理措施,均可进行牧草栽培与生产。考虑红壤丘陵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特性,再根据各牧草品种的生物学特性来选择适宜的建植技术,包括播期、播量和播种方法等。例如得出暖季型牧草品种在三月底四月初播种最好,冷季型牧草品种在十至十一月播种为宜;根据红壤粘重的特点,提出牧草应条播;红壤土壤养分贫瘠,对牧草要进行合理的施肥管理,重施磷肥,对人工草地的基肥适宜用量为每公顷30公斤氮,40公斤磷和50公斤钾。但罗顿豆和圆叶决明,本身可以固氮,只需在播种前施少量氮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