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主党派是中国现代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建国初期,各民主党派曾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并积极参与了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事业和社会改革运动。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民主党派作为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在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中国政治发展等方面仍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新世纪新阶段,参政党意识已经成为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建设乃至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问题。而建国初期(1949-1952年)正是民主党派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阶段,各民主党派于此时完成了对旧政党意识的扬弃,顺应时势探索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自身政党意识的基本要素并影响至今。将研究视角追溯到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起点,对这一时期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进行考察,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即有感于此,希冀通过考察建国初民主党派政党意识的构建过程,并就此种构建的必然性、有效性以及存在问题作出尝试性分析,能对参政党意识乃至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有所助益。全文除引言和结论外,共分三部分,具体框架如下:第一部分,重点论述了建国初期民主党派政党意识的构建及初步发展情况。其时民主党派对自身政党意识的构建主要表现为:一是深刻认同并推进实现《共同纲领》,二是注意在充分有效地参政与形成非权力制衡之间寻求平衡点。在探索和确立新形势下政党意识基本要素的过程中,民主党派内部曾受到自由主义思想和激进政治倾向的消极影响。第二部分,主要从社会历史条件以及民主党派内在因素两方面出发,对建国初民主党派政党意识构建的历史必然性作出具体分析。其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有“时”、“势”两方面,即时代特点影响下的政治发展进程和社会现实决定下的党派政治作用。而民主党派的内在因素可从以下三方面认识:一是民主党派传统的价值追求与新民主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相契合;二是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意识通过参加政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实现;三是民主党派领导人的党派观对己党整体政党意识发展具有特殊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对这种政党意识构建过程的评析与现实思考。一方面,建国初民主党派对其政党意识的构建,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体现出较强的有效性,这主要反映在其时各民主党派的发展状况和参政取得的社会效果方面。另一方面,民主党派在对自身政党意识进行构建时出现了一定偏差,突出表现在:一是对中共产生政治依赖性,影响政权意识弱化;二是对政治协商缺乏深刻认识,参政思维存在偏差。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一定意义上可以为新世纪参政党意识的发展提供镜鉴。总之,建国初期民主党派对自身政党意识的探索和构建,是同其时的社会主义革命准备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不但巩固了民主革命后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联手确立的合作型政党关系,为其后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而且由于政党实践中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从而为民主党派最终完成向社会主义政党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